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现象: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者使用同音、多义等手段赋予词语新的语义内容,以便完成或幽默或讽刺的语用意图。目前语言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还比较少,所做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别解的描写上,忽略了对别解生成机制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本论文拟借助前人研究的各项成果,对别解做一个全面的描写:通过归纳分析为别解重新定义以及对别解做功能类型的划分,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别解背后的认知机制加以阐明,为别解现象的把握和使用提供清晰的理论说明。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并且对前人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论,从中发现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对别解定义进行全新界定。通过真实语料的归纳以及易混淆概念的辨析,确定别解的语言表现及其性质,最后定义为:别解是表达者通过特殊的编码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语言活动,它讨论的是语言本身以及表达者本身的意图,可以脱离会话的一方(理解者)单独存在。从词语的形音义关系来看,别解的新型(呈隐性状态)在书写形式和语音上都与原型(呈显性状态)保持一致,同时抛弃原型语义,赋予新型全新的语义内容,另外新型中的每个字必承担着一个实在的语义内容。第三章对别解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阐明别解分类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别解的各个类型。从别解产生方向的角度,把别解分为正向别解和逆向别解两大类,然后根据造成别解的具体手段再进一步划分。第四章,研究别解的生成机制。根据语符象似性的三重不同的象似关系,即语形象似性、关系象似性和语义象似性,对别解的生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别解在语形的层面上存在显性语形和隐性语形的多种关系,又在关系象似性的作用下,促使理解者寻找别解词语在显性语义和隐性语义之间的象似关系,由此在修辞形式和修辞意义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的修辞效果。第五章,研究别解的理解机制。在优化关联的作用下,理解者在语境效果和心力付出的相互作用中实现别解。别解通过让某语言符号具有标记性,令一些词语违背常用语义,产生额外意义,因此理解者只有意识到标记才能积极开展联想活动。在语境中,别解词语的新型是关注焦点,属于主角;原型起衬托作用,属于背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别解的理解提供了心理依据。第六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缺憾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