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蜂王浆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通过观察大鼠生长状况以及测定大鼠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含量对四氯化碳(CC14)诱导的三种大鼠肝损伤模型进行了研究。模型一:模型组腹腔注射50%的CC14玉米油溶液2 mL· kg-1,进行一次造模。模型二:模型组隔天腹腔注射50%的CC14玉米油溶液1 mL· kg-1,进行多次造模(6次)。模型三:模型组隔两天腹腔注射15%的CC14玉米油溶液2 mL·kg-1,进行多次造模(4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一中造模24 h、48 h后大鼠血清中AST和ALT值均极显著增高,但是在造模72 h和一周后,其值没有显著增加,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大鼠可能存在自愈情况;模型二和模型三中的AST和ALT值相对正常对照组而言均显著增加,但在模型二的实验期间有大鼠死亡。过高的CC14染毒率可能无法体现药物的治疗状况,因此我们选用模型三作为优选实验模型。2.蜂王浆干预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损伤的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从四个方面(肝脏指数、血清中ALT和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的值、肝脏匀浆中丙二醛MDA值、肝脏组织切片)对蜂王浆干预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模型进行了研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中肝脏指数、ALT、ALP、MDA的值极显著增加(P<0.01),AST的值显著增加(P<0.05)。在蜂王浆给药剂量为0.4 g·kg-1时,与模型组相比,肝脏指数、ALT的值极显著降低(P<0.01),AST、MDA的值显著降低(P<0.05),ALP的值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之间,与它们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蜂王浆给药剂量为0.8 g· kg-1、1.6 g· kg-1时,肝脏指数、ALT、MDA、AST的值均极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ALP的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出现了水肿性病变以及严重的炎性细胞浸润现象,而这些现象在蜂工浆各组均得到改善,进一步证实了蜂王浆对四氯化碳诱导的大鼠肝损伤有治疗作用。3.蜂王浆干预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优化双向电泳的实验条件(胶条的选择、上样量),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实验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蜂王浆组)大鼠的肝脏蛋白进行分离,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以及蜂王浆组相比,模型组中有42个蛋白表达上调且表达量变化比值大于2倍,25个蛋白的表达下调且表达量变化比值大于2倍。对表达有差异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MS质谱鉴定,成功鉴定出32个蛋白。在模型组中表达上调,但在蜂王浆组中得到回调且与正常组表达无显著差异的蛋白有:磷脂酶C I、成骨多肽、D-多巴色素脱氢酶、血清白蛋白、细胞角蛋白18、过氧化氢氧化还原酶2、40-kDa核糖体蛋白、热休克70 kDa蛋白9(致死蛋白)、乙二醛酶、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60 kDa热休克蛋白、α-原肌球蛋白5b、热休克蛋白90 kDaβ成员1;在模型组中表达下调,但在蜂王浆组中得到回调且与正常组表达无显著差异的蛋白有: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钙调素、10-甲酰四氢叶酸脱氢酶ALDH1L2、肌动蛋白、琥珀酸脱氢酶(辅酶Q)黄酶亚基、细胞角蛋白8多肽。对得到的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这些蛋白(如钙调素等)大部分与代谢有关,并且找到了一些可以作为蜂王浆治疗四氯化碳诱导的肝损伤大鼠模型的标记物(细胞角蛋白18、热休克蛋白HSPs),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蜂王浆治疗肝损伤的途径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