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按照实验纳入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及常规体针结合头针治疗,评价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比较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的疗效优劣,探讨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治疗该病的临床价值及推广意义。内容与方法:1.研究对象临床观察68例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病例来源均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针灸科住院和门诊患者。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别纳入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34例、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34例。2.治疗方法(1)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体针:患侧上肢:大陵、合谷、内关、外关、尺泽、曲池、极泉、臑会患侧下肢:照海、申脉、三阴交、悬钟、阴陵泉、阳陵泉、血海、梁丘头针:选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类规划教材第六版《针灸学》取穴)。随症取穴:口角歪斜:颊车、地仓;语言不利:哑门、廉泉辨证配穴:风火上扰证:太冲;痰热腑实证或痰湿蒙神证:丰隆;风痰瘀阻证:风池、太溪;气虚血瘀证:气海、足三里(配穴除气海外均为双侧)体针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选用华佗医疗仪器厂出产的华佗牌不锈钢一次性针灸针,选用1.5寸或2寸不锈钢毫针,用75%酒精皮肤常规消毒后进针。阴经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行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并上提针的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以病人能耐受为度;阳经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行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并下按针的提插捻转补法,弱刺激。每5-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头针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1寸不锈钢毫针,针尖与头皮成30度-45度夹角的方向快速刺入头皮下达约20mm,针进入帽状腱膜后,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继续以180~200次/分钟的频率快速捻转针柄,每次连续捻转2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疗程:共28天,每周针刺5次,休息2天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2)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体针:患侧上肢: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患侧下肢:太冲、太溪、昆仑、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参考第六版《针灸学》教材取穴,主编:石学敏,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头针:同治疗组随症取穴:口角歪斜:颊车、地仓;语言不利:哑门、廉泉辨证配穴:风火上扰证:太冲;痰热腑实证或痰湿蒙神证:丰隆;风痰瘀阻证:风池、太溪;气虚血瘀证:气海、足三里(配穴除气海外均为双侧)头针及体针方法:电针法。快速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得气后接G6805—2型电针仪,用疏密波30分钟,频率2Hz/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时间为30分钟,每日一次。留针时间、疗程均同治疗组。疗程;共28天,每周针刺5次,休息2天再继续针刺,共治疗4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28天。3.疗效评定对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临床痉挛指数评分(CSI)、四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痉挛指数、运动功能、综合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此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纳入观察的有68例患者,完成最终观察的有68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3岁。实验组患者年龄40-83岁,平均年龄68.34±4.93岁,平均病程37.26±12.28天。对照组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7.80±3.92岁,平均病程34.68±11.90天。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的NDS总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NDS总分分别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方法均能降低患者NDS总分,而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效果更好。而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间ND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降低患者NDS总分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较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效果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在NDS能力缺陷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在改善患者NDS程度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效果好。2.痉挛程度评分(CSI):治疗前两组痉挛程度评分(CSI)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的临床痉挛指数评分下降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经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下降更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治疗14天及28天后,两组间CSI评分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临床痉挛指数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针组结合头针。3.四肢运动功能评分(简化Fugl-Meyer):治疗前两组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和28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疗法均能改善中风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间Fugl-Meyer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对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效果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4.功能综合评分(FCA):治疗前两组功能综合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和28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治疗后功能综合评分分别较治疗前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4天后,两组间FCA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在提高患者功能综合能力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要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这种优势更明显。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的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的ADL评分增高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两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但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增高更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4天后,两组间ADL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要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这种优势更明显。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缺陷程度:治疗14天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和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在ADL能力缺陷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在改善患者临床ADL缺陷程度方面无差异。而治疗28天后,两组ADL能力缺陷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在经过较长的治疗周期后,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组在改善患者临床ADL缺陷程度方面优于常规体针结合头针组。结论: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治疗痉挛性偏瘫是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选方配穴,在此基础上,引用康复医学理论,来指导选穴。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整脏腑,起到整体与局部兼治的作用。现代神经生理学认为,以毫针深刺偏瘫侧抗痉挛肌肉(拮抗肌)肌腹部穴位,通过本体感觉神经启动牵引反射引起相应的拮抗肌收缩,使痉挛肌亢进的肌张力降低,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阴阳协调法结合头针对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缓解患者的肢体痉挛,可以较快降低患者肌张力,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因此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及良好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