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hMSH2基因在散发大肠癌患者中的突变特点、类型与频率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研究hMSH2基因SNPs及其与饮食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并研究hMSH2基因突变和多态性与大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应用病例-病例研究方法研究hMSH2基因突变特点、类型与频率及其与大肠癌的关系;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hMSH2基因SNPs及其与饮食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大肠癌发病之间的关系;用队列研究方法研究hMSH2基因突变和多态性与大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2004.7-2005.7和2007.5-2008.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大肠癌患者做为病例,在附属第二医院收集非大肠癌患者做为对照。应用PCR-SSCP-Sequencing进行突变筛检。应用PCR-RFLP及荧光定量PCR进行SNP位点的基因分型。应用SHEsis软件分析SNP位点多态性与大肠癌发病的关系。应用叉生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hMSH2基因多态性与饮食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MSH2基因突变和多态性与大肠癌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本研究共收集473例原发大肠癌病例,其中453例为散发大肠癌患者(270例男性患者,183例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8.79岁。20例Lynchsyndrome大肠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4.15岁。
研究新发现3种hMSH2基因突变(-39 C>T、c.471 GGC>GGA和insertionAACAACA at c.1127 and deletion AAG at c.1129)。hMSH2基因在Lynch syndrome大肠癌中的种系突变频率(25.0%,5/20)高于在散发大肠癌患者中的频率(8.7%,38/437)(P=0.02)。突变形式主要为错义突变。hMSH2基因在大肠癌中的突变频率以外显子7最高,外显子12和3次之。hMSH2基因种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与大肠癌预后无关联。
共451例大肠癌病例和630例对照完成了基因分型检测。研究发现与野生型纯合子相比,rs1981928位点的突变型纯合子“AA”显著增加了大肠癌的发病风险(OR=1.61,95%CI:1.04-2.49)。Rs2303428、rs7602094及rs2042649位点的杂合子“CT”均显著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0.67(95%CI:0.52-0.87)、0.61(95%CI:0.39-0.95)和0.68(95%CI:0.51-0.91))。Rs3764960和rs3764959位点的杂合子“AG”均显著降低了大肠癌的发病风险(OR=0.71,95%CI:0.53-0.84;OR=0.61,95%CI:0.43-0.86)。
单倍型TCACCAG、TCACTAA及TTGTTGA能增加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0(95%CI:1.33-2.18),1.67(95%CI:1.16-2.40)和2.74(95%CI:1.51-4.96))。单倍型TCACCAA、TTACTAA及TTACTAG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50(95%CI:0.29-0.87),0.27(95%CI:0.13-0.56)和0.46(95%CI:0.31-0.69))。
rs7602094位点的CC基因型及rs3732183位点的AA基因型与粗粮摄入存在协同的的交互作用(P=0.04;P=0.01)。rs2042649位点C等位基因与粗粮摄入存在协同的交互作用(P=0.02),而与油炸食品摄入存在拮抗的交互作用(P=0.03)。各SNP位点与粗粮、牛羊肉、烹调肠类、油炸食品和隔夜食物摄入存在显著的联合作用。Rs3764959位点的突变型纯合子“GG”显著增加了大肠癌的死亡风险(HR=2.54,95%CI:1.14-5.64;P=0.02)。
结论:本研究新发现3种hMSH2基因突变(-39 C>T、c.471 GGC>GGA和insertion AACAACA at c.1127 and deletion AAG at c.1129)。hMSH2基因在Lynchsyndrome大肠癌中的种系突变频率(25.0%)高于在散发大肠癌患者中的频率(8.7%)。突变形式主要为错义突变。hMSH2基因种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与大肠癌预后无关联。
hMSH2基因各SNP位点多态性及其与饮食因素的联合作用与大肠癌发病有关。rs7602094、rs2042649和rs3732183位点多态性与粗粮摄入存在协同的交互作用。rs2042649位点多态性与油炸食品摄入存在拮抗的交互作用。
携带Rs3764959位点的突变型纯合子“GG”的大肠癌患者的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