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猫》作为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的处女作,它是讽刺文学中的一部杰出作品。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言语反讽,影响着对整部作品的解读。目前言语反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学、修辞学领域,而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还未引起广泛讨论。认知语用学是从主体认知能力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使用与语言解释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将关联视为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将言语理解视为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而听者在寻求关联的同时,也会获得额外的语境效果,体验不同的诗学效果。关联理论虽已广泛应用于言语问题的研究,但其研究对象多局限于较短的对话文,少有论及文学文本中的语言现象。而文学作品中的言语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同样是依赖语境的,这就为关联理论下《我是猫》中言语反讽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首先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我是猫》中言语反讽的理解机制。进而,参照反讽理解的最佳可及性标准,对《我是猫》中的言语反讽进行分类,具体分析作品中:(1)较为容易理解的言语反讽、(2)较难理解的言语反讽、(3)难以理解的言语反讽这三种情况。最后,本研究尝试对《我是猫》中言语反讽的诗学效果进行探讨。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发现。首先,《我是猫》中言语反讽的理解依赖于语境信息与命题内容之间的不相容性。但由于缺乏与作者面对面互动的机会,读者很难通过说话者的非言语行为和互显的客观环境这两项语境信息来识别言语反讽,而是主要借助语言线索这一语境信息的激活来进行识别。其次,可以发现语境信息与命题内容之间的不相容性数量(质量)越多(越高),言语反讽的理解则会越容易。《我是猫》中同时激活的多项语境信息与命题内容之间的不相容性可以引导读者较快地完成言语反讽的理解。但由于缺乏语境信息的激活,作品中也存在着少许较难识别甚至难以识别的言语反讽。最后,读者在努力探寻与语境信息关联性的同时,也会获得额外的语境效果,体验不同的诗学效果。《我是猫》中存在幽默讽刺的诗学效果、令人亲切愉快的诗学效果以及警惕性的诗学效果。其中,主要是幽默讽刺的诗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