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投资主体过度反应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金融理论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可以充分反映市场信息,投资者不能够利用额外信息获得超额收益。进入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已经无法解释证券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异常行为。此时行为金融理论发展起来,它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挑战并且比较有效地解释证券市场价格异常的理论,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证券市场中大量存在的反常现象。其中,研究证券市场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是行为金融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许多学者已经对美国证券市场的过度反应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验证,同时也有很多学者对其它的一些国外证券市场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为止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对于实证方法和实证结果的解释仍存在有较大的争论。因此,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主要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结合DeBond和Thaler的模型与Zarowm的事件假设法,实证研究验证我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过度反应现象,检验行为金融理论中所假定的投资主体非完全理性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均衡价格产生的影响。检验结论是我国股票市场确实存在这种过度反应的现象。此外,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于政府应该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引导政策和法规来保证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财政分权改革,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功不可没。要使财政分权制度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确定当前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本
学位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仍,尤其是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的爆发,凸显了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巨大风险,而这些风险处理稍有不当既可威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
学位
产业集聚是中国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主要制度路径之一,那么研究产业集聚问题也就具有了深远的经济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双重意义。面对中国13亿人口数字面前,如果绕开人口去研究产业集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增长率,现在的经济总量已经是2000年的约2.5倍。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资源价格攀升,国内通货膨胀的问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