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仔畜能从初乳中获得完整免疫球蛋白而获被动免疫,但生后短时间即发生“肠关闭”。“肠关闭”与小肠组织发育状况有关,迄今为止对这种联系未知,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技术,对9头仔猪(0,5,28日龄各3头)应用硫化铅法、NADPH法、甲苯胺蓝改良法、银染法分别显示小肠酸性磷酸酶、黄递酶、肥大细胞、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用IgG免疫组化法显示初乳IgG的吸收情况,对小肠组织的日龄变化与物质转运及免疫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结果:①随日龄增加,小肠绒毛变短变粗,肠壁变厚,0日龄空肠出现核上位现象。②0、5日龄空、回肠绒毛柱状细胞核上下方出现IgG免疫组化阳性囊泡,空肠最多阳性最强,数量及阳性程度随日龄减少及下降;ACP5日龄阳性最强,与囊泡存在部位相同,分布规律相似。③绒毛柱状细胞核上方和肌间神经丛NADPH阳性强,呈深蓝色染色,小肠其它组织阳性稍弱。④5、28日龄空回肠PP生发中心外有少量细胞,核大阴性,有的偏于一侧,胞浆少呈IgG阳性;肠壁血管血浆及淋巴管淋巴浆IgG阳性。⑤在小日龄十二指肠发现少量细胞,细长或梭形,胞浆密度高于柱状细胞,核在胞下方其上方有许多小泡,可能是一种新型细胞。⑥MC多位于绒毛固有层,多沿小血管分布;直到5日龄在空、回肠才出现,单位面积数分别为0.71±0.31和2.17±0.18,28日龄时为9.43±1.49和4.99±0.04;小日龄MC密度由高到低十二指肠、回肠、空肠,28日龄时空肠最高。⑦内分泌细胞以锥形为主,密度出生时最高,随日龄下降。 结论:新生仔猪小肠主要以胞吞方式转运大分子物质,胞吞大分子物质有胞内消化现象;在生后几天内,胞吞转运活动由弱到强再弱最后消失。出生早期肠道淋巴组织不成熟,空回肠无MC,随淋巴组织发育MC数量增加,这提示生后早期MC主要作为免疫效应细胞发挥作用。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出生时密度最高,随日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