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瀛寰琐纪》,月刊,申报馆刊行。1872年11月(同治十一年十月)创刊,1875年1月(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停刊,共出二十八卷。文言写作,以传统诗文为主。不句逗,竖排。线装。为我国最早的文学期刊。其作为期刊中之珍本、善本,文献版本价值不亚于传统古籍善本。迄今为止,关于《瀛寰琐纪》之专题研究,尚付诸阙如。而《瀛寰琐纪》在清末民初文学期刊发展史上,起着开启先河的作用,本人选择《瀛寰琐纪》为研究对象,展开专门系统研究。本文第一章,即从近代报刊发展之准备、江南坚实之文人基础以及申报馆之成立与《申报》的创办诸方面,探讨了《瀛寰琐纪》的创刊背景。并讨论了《瀛寰琐纪》“新瓶装旧酒”之创刊特点。《瀛寰琐纪》另一特点为刊载内容来源的多样性,不但有当时传统文人的创作,亦有这些文人对朋友、乡贤或前人作品之抄录推荐。本章同时分析了申报馆第一任主笔蒋其章生平及办刊思想。并在考察申报馆早期发行网络构建(1872-1875年)的基础上,分析了《瀛寰琐纪》的发行。本文第二章对《瀛寰琐纪》的文章和诗词进行了具体介绍。讨论了传统文人关注国计民生的忠言谠论,分析了当时文人之交游酬唱,探讨了“士不遇”情怀之书写等等。同时,从序跋、传记资料、诗文选登、太平天国史料几方面研究了《瀛寰琐纪》之文献史料价值。第三章主要介绍《瀛寰琐纪》之笔记、小说,从诸皇后外传系列之辨伪、香雪草堂与四梅阁、《江户繁昌记》、文人随笔多方面加以展开。并对《瀛寰琐纪》中青楼画舫与忠孝节义两大热衷主题进行了比较。《昕夕闲谈》是《瀛寰琐纪》另一全新之尝试,本文概述了学界对《昕夕闲谈》译者的考证,并分析了《昕夕闲谈》作为第一部长篇翻译小说对于近代翻译文学的意义。第四章、第五章是对《瀛寰琐纪》作家之考证。传统文人在《瀛寰琐纪》上发表作品时,多署别号。对这些文人厘清的过程,充满艰辛。文献之残缺造成了考证之重重困难。一人多号或一号多人,又需具体甄别。最终共考证出作者九十余人。并分为已故作者、主要作者、普通作者等几大类。这些传统文人,虽少数大家名家已有相关研究,但大多作者至今寂寂,甚至连相关传记资料都极为难得,故本文的一大重点便是基于考证出的作者基本信息,连同发现的碑传文、别集序跋、题词评论并著作版本信息等资料,通过综合梳理,为其书写小传。通过对《申报》及相关文集别集之整理,发现《瀛寰琐纪》主要以江、浙、沪一带传统文人为主,同时他们之间有着各种联系,如亲缘、地缘、人缘,从而构成了强大的文人网络,为《瀛寰琐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人基础,同时亦是申报馆倚重之对象。因而,申报馆在《瀛寰琐纪》发行不广,积压严重,没有赢利的情况下,又不得不勉强延办,坚持了两年之久,发行28卷之多的重要原因。本文第六章分析了《瀛寰琐纪》的影响,并在《瀛寰琐纪》兴衰的基础上,探讨了以传统诗文为主的综合性文学期刊在近代文学期刊发展史上式微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