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斯年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因生逢乱世、为社会责任感所促使而积极参与政治的社会活动家。他自称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非官非学;别人评论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的领袖人物”。 傅斯年出身于山东聊城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自幼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教育,传统的价值观念给他的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1908年,13岁的傅斯年离开聊城,进入天津新式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到1926年,他负笈欧洲,游学列国,系统接受新式教育,成为一位具有浓厚传统意识的自由知识分子。他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一生出入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傅斯年对日本侵略者及汉奸亲日派口诛笔伐。他曾撰写大量时论,讨奸御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他与国民党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奉其正统,恨其不竞”。他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当时中国的合法政权,自己是国民党政权领导的公民,理应维护它的权威,在它的领导下从事抗日救国工作。但是,他不满国民党政权的专制和腐败,积极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政权的弊端,督促其进行政治经济改革。虽然傅斯年一生坚持参政而不从政,和国民党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他始终服从国民党的统治。傅斯年视共产党为国民党政权的反对派,因此他与中国共产党存在相当复杂的关系。抗日救国时期,他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民众看作抗日救国的重要力量,主张与其团结合作,并从中积极斡旋,促使两党消除摩擦和分歧,通过谈判达成团结抗日的局面。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国共两党团结积极努力,国共两党也都曾积极争取他站在自己的一方。但是,国共内战期间,他总体上站在国民党政权的一方,对共产党时有批评。 傅斯年在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论著中,形成了富有特色且具较高价值的思想理念,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思想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他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迄今为止,没有人对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与实践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力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