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电位法表征根表电荷特征的普适性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6415383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电化学不仅广泛应用于无机体系,在生物体表面化学性质研究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植物根系作为生物体的代表,是植物隐藏于地下部的重要组成,也是土壤中的养分和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的第一道屏障。植物根表面含有丰富的活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酚羟基和磷酰基等。这些官能团解离以后使得根表面带有电荷且以负电荷为主。植物根表的带电特征影响植物对养分元素和污染物的吸收以及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运输。带负电荷的根系可以对金属阳离子产生静电吸附,也可以作为配体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作用在根表形成表面络合物(专性吸附)。由于不同植物根表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存在差异,这会影响根系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及其形态分布,从而影响植物对毒害离子的耐受性。因此,研究根表面的电荷特征及其对金属离子吸附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目前用于表征根表电荷的常用方法有CEC、酸碱滴定方法、膜电位-模型方法和微电泳方法等。由于这些方法涉及提取根系的原生质膜或细胞壁等一系列复杂的前处理,并且操作过程中破坏了根的完整性,测定的结果不一定能真实反映出完整根系表面的电化学特征。因此,需要开发表征完整根系表面电荷性质的新方法。本文通过水培和盆栽实验获取植物根系,然后利用流动电位方法研究了:(1)不同植物根表的zeta电位及其与根表吸附Mn的关系;(2)比较植物含根尖部位与不含根尖部位表面化学性质的差异;(3)探究pH和氮素形态对植物根表电荷及其根表锰吸附的影响;(4)依据根系电荷特征建立耐铝毒水稻品种的筛选方法。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研究了七种常见豆科作物和十种常见非豆科作物的根表zeta电位及对锰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在根系表面以交换态为主并随锰的初始浓度升高吸附量增加。豆科作物根系吸附的交换态和络合态锰明显高于非豆科作物,与两类作物根表zeta电位、根系CEC和表面电荷量的大小相一致。根系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豆科植物根表较多的含氧官能团是豆科作物根系zeta电位、CEC和表面负电荷高于非豆科植物的主要原因。豆科作物根表官能团数量和负电荷量高于非豆科作物,能为金属离子提供更多的结合位点,是前者对Mn吸附量高于后者的主要原因。将zeta电位分别与阳离子交换量、表面电荷量和锰的吸附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zeta电位与阳离子交换量及表面电荷量之间均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说明可以用zeta电位来表征根表电荷特征;Zeta电位与锰的吸附量也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根表电荷和官能团是影响Mn吸附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为解释豆科作物比非豆科植物能够吸收和积累更多的无机阳离子提供理论依据。
  (2)为了研究含根尖部位和不含根尖部位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对Mn吸附的差异,以沙培实验获取大豆和玉米的鲜根,将根系分为含根尖和不含根尖2部分。分析根表的zeta电位,用红外光谱(ATR-FTIR)测定根表官能团。将根系吸附的Mn区分为交换态、络合态和沉淀态。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在植物根表的Mn主要以交换态存在,并且含根尖部位的交换态Mn和总吸附Mn的量要明显大于不含根尖部位。流动电位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与不含根尖部位相比,含根尖部位带有有更多的官能团并带更多负电荷。因此,含根尖部位含有更多官能团和带有更多负电荷是含根尖部位比不含根尖部分吸附更多Mn的主要原因。
  (3)为了证明pH是影响植物根表电荷性质和官能团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并验证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同时探究不同处理的植物根表对锰吸附能力的差异。通过不同形态氮素处理的水培实验和不同pH土壤的盆栽实验获取完整植物根系,用流动电位法和红外光谱(ATR-FTIR)分别测定了根表的zeta电位和官能团。再用0.1mol/L KNO3、0.05mol/L EDTA-2Na、0.01mol/L HCl连续提取吸附在根表的交换态锰、络合态锰和沉淀态锰。结果显示:单一NH4+处理的营养液pH大幅下降,而单一NO3-处理的营养液pH明显升高。与单一NH4+处理和低pH土壤培养的植物相比,单一NO3-处理和高pH土壤培养的植物根表带有更多的负电荷和官能团数量也更多。因此能够吸附更多的交换态锰和络合态锰,并且Mn主要以交换态存在于植物根表。水培实验和盆栽实验的结果表明:生长介质的pH改变植物根表电荷性质和官能团数量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本文的结果为植物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提供理论依据:为了适应过高或过低pH的不利环境,植物通过自身调节增加或减少根表的负电荷和官能团数量,从而增加或减少对营养元素和有毒金属离子的吸收,最终实现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
  (4)为了探索水稻根系的电荷特征与水稻耐铝毒能力之间的关系,用水培实验获取47种不同基因型的水稻根系,通过流动电位法和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法测定了根系的zeta电位和根表官能团,用相对根伸长率确定了水稻的耐铝毒特性。根表吸附的铝离子通过化学方法区分为交换态、络合态和沉淀态。结果表明水稻根系的zeta电位与相对根伸长率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说明可以用根系的zeta电位表征水稻的耐铝性。筛选出12个耐铝水稻品种、25个中等耐铝水稻品种和10个铝敏感水稻品种,发现所有水稻根表吸附的Al(Ⅲ)主要以络合态为主,耐铝水稻品种根系吸附的络合态Al(Ⅲ)和总Al(Ⅲ)均低于其他水稻品种,这是由于耐铝水稻根系所带的官能团数量和负电荷数量低于其他品种水稻。将根系的zeta电位和相对根伸长率分别与Al(Ⅲ)的吸附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性,进一步表明用根系的zeta电位表征水稻耐铝性是可行的。这为耐铝水稻品种的筛选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籼粳稻杂种F1结实率偏低是利用其杂种优势的主要障碍。有关籼粳稻杂种F1花粉育性的研究很多,但是对胚囊育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其中特别是有关籼粳稻杂种F1胚囊败育涉及哪些细胞以及不同杂种败育类型存在如何的差异目前都未见详细报道。本研究选择35个典型籼粳稻杂种为研究材料,利用本室建立的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杂种F1成熟胚囊的结构、胚囊的发育过程以及受精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
学位
冻害和热害等温度逆度逆境是影响中国柑橘生产的主要环境限制因子.研究温度逆境之下的生理生化反应,进而寻找出提高柑橘抗逆性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发展柑橘产业具有生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该论文主要探讨了Ca调节柑橘对温度逆境的作用,旨在寻找出有效的提高柑橘抵御温度逆境能力的机理和途径.低温胁迫以三种田间成年柑橘树国庆一号(Citrus.reticulata Blanco cv.Guoqing No.1)、朋娜
学位
根区施肥是高效施肥的关键措施,确定根区施肥的最佳位置,需要了解肥料施用后养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本文通过室内培养实验与田间试验对穴施条件下肥际养分迁移规律及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究。主要结果如下:  (1)穴施条件下铵态氮的迁移距离主要受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培养温度、肥料颗粒大小和培养时间的影响,而与肥料密度无关。随土壤含水量由240g/kg增加到500 g/kg、土壤容重由1.35 g/cm
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多种胁迫因子共存于酸性土壤,限制了大多数植物的生长。但酸性土壤上的一些植物种类却能生长良好,并没有表现出酸性土壤的毒害现象。这些植物能在酸性土壤上正常生长,可能有着自身的适应机制。此前的研究多关注于某一种植物的耐性机制或将更大范围下的某种林地类型作为整体研究,对处于两种研究量之间的分类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论文通过江西及湖北两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壤-植物调查,研究
学位
钾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大量营养元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植物对土壤钾素的吸收、利用过程包括根系表皮吸收、根内和根—茎钾的运输、钾在地上各组织部位的分配及行使调控功能(如气孔运动)等关键步骤。这些过程分别由定位于细胞质膜上的一系列钾转运体和钾离子通道来承担。其中SKOR(Stelar K+ Outward Rectifier)类钾离子通道所主导的根—茎传输过程是联系钾素吸收和利用过程
学位
土壤肥力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增加土壤肥力能够提高农田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秸秆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常用措施,但是自然条件下秸秆还田提升土壤肥力的速度和效率都比较低下,并且短期内秸秆还田有降低作物产量的可能,其原因主要与微生物活性低下导致养分循环转化受阻有关。通过添加外源激发剂刺激土壤中腐解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有促进秸秆快速分解和养分转化的潜力,而不同激发剂在相同土壤上的效应可能不同,其机
学位
全球范围内酸沉降带来的土壤酸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的土壤酸化速率关系到土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酸化速率的准确估算一直是土壤学和环境生态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土壤对酸的消耗包括了阳离子交换(带来土壤的酸化)和矿物风化(不带来土壤的酸化),二者难以区分。由于硅来源于风化过程,不受阳离子交换影响,因此,土壤矿物风化过程中的盐基离子与硅的化学计量关系(BC∶Si)对准确定量土壤酸化速率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化石燃料大量消耗以及农田施肥等使土壤酸化现象普遍发生,并有加剧态势。土壤酸化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威胁粮食安全,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红壤是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土壤,也是中国酸性土壤最主要的分布区,当前土壤酸化现象尤其突出、危害十分严重。土壤有机碳是土壤肥力质量与生态功能的核心,对维持全球碳平衡也具有重要意
学位
自然生物膜是稻田生态系统土水界面重要的生物相。由于特殊的结构和复杂的群落组成,自然生物膜不仅是稻田中营养条件的调控者,也是污染物在稻田中迁移转化的重要界面。有机磷是土壤中常常被忽略的潜在磷库,自然生物膜对有机磷的矿化将对稻田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其矿化过程既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受到稻田环境中一些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或金属纳米颗粒的影响。本研究以稻田自然生物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磷
氮肥在农田的大量施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导致了氮肥利用率降低和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全球变暖,空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同时还威胁到了生态系统和人体的健康。在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的同时减轻环境负荷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项挑战。施用缓/控释氮肥是目前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论文研究不同类型的缓/控释氮肥在稻田施用中的农学效应和环境影响,并评估其经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