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做为人精神领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道德品质的培养,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和重视,语文课程必须发挥其培养道德品质的独特价值,肩负起道德教育的重任。而做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瑰宝,“思无邪”的古诗词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所蕴含的诗人经历和品格、它的表现艺术及其教学实现过程都蕴含着道德意蕴,可以成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因此,为践行语文新课标重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理念,更为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成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有道德敏感性,全面挖掘古诗词及其教学中的道德意蕴,通过采用变式、创设情境、引发共情、开展活动等方式,同时注重自身教学行为的道德导向作用,努力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道德教育意蕴。本文研究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道德意蕴及其实现,其定位在道德教育,而不是语文学科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探究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蕴藏着的丰富道德意蕴,为初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寻求一条具体而可行的路径。全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来展开阐述,第一部分探寻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蕴涵的多层次的道德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古诗词抒发的道德情怀具有道德感染作用;诗人的经历和品格具有道德示范用;古诗词的表现艺术具有道德感化作用;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道德导向作用。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道德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古诗词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认识不当,对古诗词中的道德意蕴挖掘不当,古诗词教学中道德教育的过程低效,在古诗词中进行道德意蕴渗透缺失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及缺少依托古诗词开展的课后道德教育活动。第三部分则主要立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的道德意蕴以及当前道德意蕴渗透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首先,正确认识古诗词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其次,全面挖掘古诗词教学中的道德意蕴;再次,着力提高古诗词教学中道德教育的实效;再者,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平等的道德交流;最后,开展以古诗词为依托的道德教育活动。通过这三部分,对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实践性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