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射性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是上腹部肿瘤放射治疗时常见并发症,多见于胰腺癌、肝癌、胆管癌等上腹部肿瘤的放疗。轻者内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者出现溃疡、穿孔、梗阻、胃潴留等,临床则出现上腹部疼痛,吞咽困难,腹胀,恶心呕吐,呕血等。胰腺位于腹膜后,毗邻胃和十二指肠,其黏膜组织是人体内除骨髓外对射线最为敏感的组织,易受到放射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课题搜集从2010年7月至2016年7月在空军总医院行胰腺癌放疗患者,搜集整理放疗后胃、十二指肠损伤内镜下表现并进行分级,分析放疗后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胃镜下分级与病理变化相关性,探讨影响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损伤发生的风险因素。放疗前后均有胃镜和病理检查的有103例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腹部手术史、放疗后临床症状等。放疗后胃镜诊断放射性损伤,在损伤部位活检进行病理分析。病理分析主要包括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黏膜腺体萎缩程度。所有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放射性损伤胃镜下分级与病理采用Speraman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癌放疗后内镜观察,0级胃、十二指肠黏膜光滑,无变形,绒毛正常13例,Ⅰ级黏膜充血、肿胀,组织脆性增加13例,Ⅱ级黏膜点片状出血8例,Ⅲ级黏膜点片状糜烂9例,Ⅳ级黏膜形成溃疡36例,Ⅴ级病变包括:溃疡合并狭窄6例,狭窄后导致十二指肠梗阻5例,单纯十二指肠狭窄5例,溃疡合并出血8例。Ⅰ级以上总发生率为87.4%(90/103),其中胃和十二指肠共同损伤53.4%(55/103),单纯胃黏膜损伤34.0%(35/103),单纯十二指肠损伤为10.7%(11/103)。损伤部位活检后观察单核细胞浸润程度(4例VS29例VS34例VS36例)、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48例VS24例VS20例VS11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68例VS24例VS8例VS3例)及胃、十二指肠黏膜萎缩程度(24例VS33例VS29例VS17例)。胃镜下黏膜损伤分级与慢性炎症、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黏膜腺体萎缩均呈正相关(r=0.466,p=0.000;r=0.434,p=0.000;r=0.274,p=0.05;r=0.480,p=0.000),内镜损伤分级与放疗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r=0.421,p=0.000)。影响胃镜下损伤分级因素为年龄(P=0.023),其余无影响。放疗同步替吉奥、吉西他滨化疗对胃和十二指肠损伤有影响(p=0.036),不同放疗方法对胃和十二指肠损伤无影响。结论:⒈胃镜下损伤分级与病理表现呈正相关,随着分级加重,病理表现也逐渐加重,表现在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加深,黏膜腺体萎缩加重。⒉胃镜下损伤分级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随着分级加重,临床症状也越严重。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可适当给予消化酶和促进胃肠动力药物,改善消化不良症状。⒊同步化疗对放射性胃、十二指肠损伤及损伤分级无影响,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同步放化疗,增加疗效。⒋氨磷汀与抑酸剂对放射损伤及损伤分级无影响,但质子泵抑制剂对放射性溃疡有一定的效果。⒌不同放疗方法均能导致放射性胃肠损伤,根据肿瘤位置、临床分期及患者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放疗方法。⒍胰腺癌放疗患者,应定期行胃镜检查,避免发生溃疡、穿孔、梗阻、出血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