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选择适应论学对翻译活动和翻译过程的解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翻译原则、翻译方法和译评标准作出新的阐释和描述。该理论由胡庚申教授于2008年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核心,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 中国古代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而其中服饰词汇的运用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服饰词汇表达不仅可以表达文化意念,还可以传递隐含意义。因此,服饰词汇的翻译给中国古代诗词的翻译带来了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曾有学者从模糊性和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下,对许渊冲英译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服饰词汇翻译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许渊冲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服饰词汇翻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于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本文首先分析许渊冲译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从译者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双语、双文化能力等方面论证译者能够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然后分析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为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所做出的选择,并通过对包含服饰词汇的诗词的英译实例分析来论证译者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层面作出的适应性选择。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服饰词汇的翻译,有助于研究译者对服饰词汇翻译所做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和采用的具体策略,同时也为中国古诗词的服饰词汇英译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角,以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