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集大成时期,有清一代的学者研究《史记》既吸收前代之研究精华,又创本纪之能事。他们或考证,或评点,或校注。李晚芳的《读史管见》是清代一部对《史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是《史记》研究的集大成时期,有清一代的学者研究《史记》既吸收前代之研究精华,又创本纪之能事。他们或考证,或评点,或校注。李晚芳的《读史管见》是清代一部对《史记》部分篇章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著作,内容包括篇章思想,段落构架,语言分析,人物评议等,对《史记》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据可考资料对李晚芳及其《读史管见》作简单介绍,知道《读史管见》刊印后为文史学者所注意,近年来多有单篇文章论及,但尚未专门研究,对此书的内容、方法和价值也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鉴于此,笔者以之为对象作一专题研究。第一,在简要地说明了“评点”的相关问题及梳理了李晚芳之前《史记》评点的情况后,知道《读史管见》属于评点之作,但从形式上,《读史管见》只有“批评”没有“圈点”。故本文从李晚芳对《史记》内容的评论出发,于文史评论两大方面发掘其价值。第二,文学评论方面,主要从结构、叙事、语言及写人四维度进行细致地分析,多以表格方式呈现,李晚芳高度赞赏太史公的神来之笔,用高妙的结构组织篇章,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法结构文章,用神妙的语言组织文字。第三,史学评论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首先从评价历史人物标准和用比较法评价历史人物两个角度对《史记》中涉及的某些历史人物进行了评析。李晚芳能够领会篇章之要旨,探析太史公之写意,更重要的是她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史记》中的人物和事件做出公允的评价,并有出人意料的评论。对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和汉武帝这两个特殊人物,李晚芳直言不讳地表达出对汉武帝强烈的批判及不赞同司马迁“发愤著书”,认为这是司马迁个人的愤懑,是“私愤”。第四,在对《读史管见》进行细致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读史管见》只是《史记》评点史上的一小支脉,不成大树,但从李晚芳女性评史的角度看,有其特殊性和不可代替性。以此为突破口,总结其评点成就及价值。
其他文献
一致性是指某一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与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标准要求的测试之间的相符程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
从事或学习口译的人都遇到过因为讲话者语速过快所导致的听辨问题,特别是像笔者这样的以日语为母语、以中文作为第三外语的口译学习实践者,在进行中译日的同传或交传口译时经常遇到这类问题和困惑。那么,过快的语速或高语速究竟是如何造成听辨和口译的问题的?口译者应该如何解决过快语速下的听辨问题呢?本论文从这一思考出发,对中日同传中中文语速过快所导致的听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思考。首先,本论文将中文讲
<正>一、建立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前提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看了一本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书,其中书中有这样一幅图案,如图1所示,让读者说出这个视觉图案代表的是什么动物?
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单一需求管理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要求,供给经济学强势进入大众视野,政府对供给侧改革高度重视,学者们不遗余力地从供给侧角度探究国民经济运
为了更好的了解江西省中学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等示范性项目的实施效果,督促江西省“国培计划”培养计划长期有效地持续下去,紧密围绕素质教育和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从中学体
商朝,自夏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伴随着甲骨文和殷墟的发现和发掘,其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大量的考古资料和甲骨文字资料给当今的考古研究和文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本文以“环境污染与防治”为例对同一个知识点在大陆人教版和中图版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以及同一版教材的选修与必修部分的编写特色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丰富新课改后我国地理教
目的分析中医辨证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4例)和
纳米材料因具有不同于常规材料的独特性质而成为高性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门。静电纺丝法是一种简单、快捷,且可以较大规模制备均匀、连续的一维纳米结构材料的方法,因其快捷高效制备纳米纤维的特性(静电纺丝法以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大规模均匀且连续制备一维纳米结构材料,这种快捷高效的制备方法)而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柔性电子学、材料科学及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柔性/可穿戴电子技术近年来成为电子器件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了中学生汉语母语书面表达中出现的副词偏误,努力寻找出现偏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对策。文章首先论述选题缘由、研究对象、语料来源、创新之处及研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