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针对目前修复后临汾汾河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碳库尚不清晰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汾河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估算汾河湿地公园不同植被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修复后的汾河湿地公园土壤有机碳的恢复状况做出评价。旨在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也为当前汾河公园生态功能恢复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修复后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修复后临汾汾河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碳库尚不清晰的研究现状,本研究以汾河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估算汾河湿地公园不同植被碳储量,生态系统碳储量。对修复后的汾河湿地公园土壤有机碳的恢复状况做出评价。旨在为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也为当前汾河公园生态功能恢复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修复后的临汾汾河公园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在30.37~125.6g/kg之间,近水区芦苇沼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柽柳丛、柽柳混交丛。缓冲区中乔灌草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乔木林、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规律一致,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植被类型下水溶性量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含量范围分别在141.50~512 mg/kg、600~1205 mg/kg、7.7~20.89 g/kg、10.6~37.4 g/kg之间,其中芦苇沼泽的各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植被类型,其它植被类型间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均具有显著差异,而颗粒有机碳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小,均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活性组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有机碳含量。各活性有机碳组分之间俩俩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活性有机碳组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行相互转化。汾河公园不同植被类型下0~10 cm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高于下层土壤,近水区芦苇沼泽的碳库管理指数高于柽柳丛与柽柳混交丛,缓冲区中乔灌混交林的碳库管理指数要高于乔木林与灌丛、草地。说明芦苇沼泽与乔灌草混交林能够显著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2)汾河公园不同植被类型下,近水区柽柳和芦苇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0.98t/hm~2,1.60 t/hm~2,缓冲区乔木、灌木、草本的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49.57 t/hm~2、0.99t/hm~2、0.78 t/hm~2。其中乔木树种、灌木植被、草本植被的地上部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77%、48%、82%。各植被类型下的单位面积植被碳储量在0.34-21.63 t/hm~2之间。4种乔木树种中柳树的植被碳储量最高为36.18 t/hm~2,4种灌木植被种石榴的植被碳储量最高为0.63 t/hm~2,2种草本植被中芦苇的植被碳储量最高为0.71 t/hm~2。各植被类型下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5.12-125 t/hm~2,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近水区中柽柳与芦苇的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45.53 t/hm~2、100.25 t/hm~2,缓冲区中乔木、灌木、草本植被的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78.52 t/hm~2、71.17t/hm~2、97.13 t/hm~2。汾河公园内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为178.73 t/hm~2,其中缓冲区内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碳储量(104.68 t/hm~2)高于近水区(74.05 t/hm~2)。相关性分析表明,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碳储量、植被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土壤有机碳储量、植被碳储量的增加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增加。
其他文献
干旱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全球性问题,植物易受干旱胁迫影响,干旱信号会激发植物多种防御机制以增强其抗旱性,其中包含各类信号分子以及植物激素路径的响应。褪黑素(Melatonin,MT)是植物体中一种重要的吲哚类信号物质,在植物很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当植物暴露于非生物胁迫下会导致褪黑素合成基因的上调,但植物褪黑素相关的胁迫应答十分复杂,还存在很多未知。一氧化氮(NO)是一种自由扩散的两亲性生物分子
解磷细菌作为促进植物生长的微生物资源,不仅可促进植物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还可加工成微生物有机肥进而活化土壤中难溶性磷,减少化肥使用量,对低磷土壤中微生物区系改良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实验室保藏的36株功能细菌为筛选源,“晋荞6号”为实验材料,采用室内离体筛选有机磷高效降解菌和盆栽活体验证解磷活性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一株可在苦荞根际活化有机磷促进苦荞生长的有机磷高效降解菌,编号为
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脱氨酶能够催化乙烯前体ACC分解为α-酮丁酸和氨。不少产ACC脱氨酶的植物根际促生菌能够将植物产生的ACC进行分解,降低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产生的乙烯,缓解植物在逆境下遭受的生长抑制,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并增加产量。K.michiganensis LDS17是一株具有产ACC脱氨酶能力的党参根际促生细菌。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盆栽实验等手段,对K.mich
抗生素药物在治疗和预防人类和动物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抗生素药物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副作用已被广泛记录,同时已被证明会释放到土壤中,并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当前,绿色生态养殖已经成为流行,抗生素类药物滥用现象时有报道,将牲畜粪便投入养殖的绿色生态循环,同样会对土壤造成潜在污染,所以有必要研究抗生素类药物会对作物产生何种影响。前人表明,抗生素类药物会对生菜萝卜和小白菜等蔬菜产生影响,也有实验证明在玉米顶
利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部四个国家森林(National Forest)264个连续调查的FIA森林清查项目的样地数据(The Forest Inventory and Analysis),使用非线性模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四个国家森林(National Forest)的264个样地四次清查周期中(2001—2019年)森林碳储量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其在2011年特大干旱前后清查周期水平和年度水平
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土壤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研究晋南某废弃煤矿附近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元素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山西省临汾市某废弃煤矿为研究对象,按照离矿区0m、10m、20m、50m、100m、200m、500m、1000m,布设东南、西北两条采样线,采集每个样点的表层土(0—20cm)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元素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对
为改良晋南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推广藜麦在晋南盐碱地区的种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以藜麦为试验对象,设置4个磷水平(P0、P1、P2、P3,即P2O5含量分别为0、50、100、200 mg·kg-1)和3个改良剂水平:G(常规施肥:氮肥200 mg·kg-1+钾肥100 mg·kg-1);GX(常规施肥+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氮肥200 mg·kg-1+钾肥100mg·kg-1+PAM 500 mg·
OR基因被认为是花椰菜中一个显性的自发突变基因,在植物中高度保守。迄今为止,OR基因已被报道不仅促进植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还可以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前期研究表明,过表达拟南芥OR基因可显著提高植株抗旱性,但关于OR基因如何参与植物的抗旱机制还有待研究。本研究分析了7个基因型拟南芥mkk突变体的干旱表型(mkk1~5、mkk7和mkk9突变体),筛选出3种对干旱敏感的mkk突变体并通过其
为了探究修复后汾河湿地氮素的恢复与平衡状态,本研究以人工修复后11年的汾河湿地临汾段(汾河公园)的绿地土壤和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下土壤各氮素组分的含量及全氮储量的分布特征以及测算植被层次各树种及其不同器官的氮储量,分析汾河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储量分配格局,对修复后的湿地公园土壤氮素恢复水平做出评价,为我国人工修复城市公园湿地生态系统氮储量的研究提供数据支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第三、中国第四大粮食作物,但是马铃薯的种植和生产受到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的严重威胁。所以研究马铃薯的抗病防御基因在加强马铃薯抗病性和提高品质、产量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渗透素样蛋白(Osmotin-like Proteins,OLP)属于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