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85例不同分期、不同分组的尘肺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以及全血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并与38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对并发肺心病的尘肺患者给予抗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及血气指标的变化。旨在研究尘肺病患者血凝状态的特点及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在尘肺病治疗中的意义,探讨尘肺患者血凝状态与炎性细胞因子的关系,初步探索抗凝治疗在尘肺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确诊尘肺病例共85例,均为稳定期患者,不合并急性感染、创伤等。85例患者中矽肺72例,炭黑尘肺8例,铸工尘肺4例,石棉肺1例。全部为男性,年龄37-79岁,平均(54.18±7.43)岁。其中Ⅰ期患者44例,年龄37-61岁,平均(52.4±6.0)岁;Ⅱ期患者21例,年龄43-74岁,平均(56.2±8.9)岁;Ⅲ期患者20例,年龄42-79岁,平均(56.1±8.3)岁。根据是否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将85例尘肺病患者分为两组:尘肺病并发肺心病组患者16例,年龄(53-79)岁,平均(61.3±8.6)岁;尘肺非肺心病组患者69例,年龄37~65岁,平均(52.6±6.2)岁。尘肺病的诊断依据《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9)由威海市尘肺病诊断组集体诊断。肺心病诊断符合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且3个月内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者38例作为对照组,全部为男性,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19±8.31)岁。测量不同期别、不同分组尘肺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全血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并进行组间比较;对尘肺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尘肺肺心病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上述四项指标及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1.尘肺病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尘肺工期、Ⅱ期、Ⅲ期各期别之间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逐渐升高,但各期别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尘肺并发肺心病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高于非肺心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尘肺工期、Ⅱ期、Ⅲ期血清IL-6与全血CRP两项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P<0.01),但尘肺各期别之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肺心病组血清IL-6与全血CRP较非肺心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尘肺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清IL-6水平呈正相关(r=0.535,P<0.001),与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44,P=0.188)。6.尘肺肺心病组患者经低分子肝素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分压较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尘肺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尘肺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其程度不随尘肺期别升高而加重,但并发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较非肺心病组明显升高,提示尘肺并发肺心病后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加重。本研究还发现,尘肺病患者IL-6、CR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肺心病组的炎症程度重于非肺心病组,提示肺纤维化过程中伴随炎症和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通过对尘肺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IL-6、CRP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D-二聚体与IL-6的水平呈正相关,尘肺病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与肺纤维化过程中IL-6过度释放有关。本研究在对尘肺肺心病组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患者的高凝状态明显改善,炎性介质IL-6水平、CRP水平明显减低,氧分压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认为,对于尘肺病患者,尤其是尘肺并肺心病患者,应注意动态监测血凝状态的变化,适时进行抗凝治疗,不但可以预防肺的微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改善患者的缺氧、降低肺动脉压力、预防和延缓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而且还有减轻炎症反应,预防肺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