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韩农村题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zh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韩两国,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军阀混战,整个社会贫富不均,农村更是沦为被严重压迫和剥夺的对象,因此,中韩两国的一部分作家开始将目光从城市生活题材转向农村乡土上的农民群体以及他们的生活样貌,以农村为题材的小说开始大规模出现在中韩两国文学史的舞台上。本文将结合两国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选取一部分代表性的农村题材的作品,将其中的农村女性形象按照不同类型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比较中韩农村女性形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造成这种性格差异的原因,企图对当时两国的农村、社会有一定的把握,并归纳三十年代农村女性形象不同于其他时代的一些特点。  本文首先在整体上对三十年代中韩农村题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把握,当时中韩两国的农村十分凋敝,贫穷和饥饿折磨着生活其中的农夫农妇们,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又进一步导致了疾病和死亡的普遍存在,同时帝国主义侵略加重,农民们不仅要经受经济上的掠夺,还受到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传统封建思想对其精神上的束缚。接着,本文将中韩两国农村题材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屈从与无奈的女性形象,第二类是觉醒与反抗的女性形象。在第一类女性形象中,有“不幸”却又“不争”、默默忍受的女性、“他虐”却又“虐他”心理扭曲的女性,也有为了家庭出卖肉体、沦为生存工具的妻子和母亲形象;第二类女性形象中,她们有人勇敢的从“谋生”到“谋爱”,有人在绝望和觉醒间挣扎,最终依然走上革命道路。在比较相似的女性形象时,加以比较其性格思想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个体及社会原因。最后,总结了三十年代女性形象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年代的特点以及意义。二十年代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塑造的农村女性形象多是屠弱、卑琐、受播弄的人物。而到了三十年代,作品中的农妇虽然也不乏悲惨的牺牲者形象,但很多作家也开始有意识地塑造了一批隐约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这些作品的基调多昂扬、激越和冲动,人物形象和作品的力度都有所加强,这部分女性形象具有一种“力之美”。在人物语言方面,农村女性的用语透着“泥滋味”。作家自觉地在作品中大量再现民间口语、方言、土话,用以代替文学语言,应该说是从三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开始的,方言的使用更增添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但一部分具有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农村女性性格的复杂性有时候被简化了,显得血肉不够丰满,过于单一。  由于农村女性的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那个时代整个的农村面貌,可以说,她们的命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横断面。因此,对中韩两国农村题材小说中农妇形象、以及对如实展现出来的其生活样式及其本性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当时沦为掠夺对象的乡村有一定的帮助,在对农村女性形象研究的基础上,希望得到一定的社会和历史性启示,并对今后三十年代中韩两国农村题材小说的比较研究带来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介绍了建筑外墙渗漏的主要形式,并根据流体力学及表面物理化学理论,推导出水在墙体中渗透深度、渗透量及渗透时间的理论计算公式,从而对外墙渗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
近几年来,本是源自于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逐渐引起国内文学批评理论界的热切关注,大量学者开始把生态批评应用于对西方文学文本的解读,探索作家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生
近年来,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的交际模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模态逐渐成为当今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交际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模态,而是由多种模态来共同完成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