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理论缺陷刍议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t4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范畴理论基于先验猜测,多流于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与人类认知存在众多不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学理基础,原型理论清算了先前理论中大量形而上学的概念,为范畴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本身研究方法的不足,也存在诸多缺陷。在其发展的四十年里,学界始终聚讼不断。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作为基本理论框架,通过现象学方法分析发现,原型理论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就方法论而言,原型理论无论是在在实验方法还是实验材料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实验的外部信度值得商榷;(2)原型对复合范畴不具有解释力,因为其并不具有可分解性和遗传性这两个范畴必不可少的特征。因此复合范畴的原型不能通过对单个范畴原型的推导而得出;(3)相似性的判断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程度大小的差异。因此将家族相似性当作原型范畴的形成方式,必将导致该理论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对范畴缺乏充足解释力;(4)尽管证明了原型性在范畴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原型成员本身并不能作为解释整个范畴的语义的“等价物”。在语义研究中,原型成员不能涵盖全部语义,原型效应有时在反义词中得不到体现。  上述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地解释原型形成动因。本文通过语料库和心理学实验证明,复现率和突显性都可能是原型效应的形成机制,但单一动因并不足以圆满解释其存在,两者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而原型理论的真正意义在于描述人们对范畴的外部判断而非解释范畴的心智加工,原型理论应当将“原型”的本质定义为一系列具有权重的特征,而非单个原型实例。修正后的原型范畴理论无论是对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意义。  本文最后提出在范畴的研究中加强多个学科的汇聚融合,研究者不应拘泥于任何单一的方法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不可偏颇,以形成范畴的多进路研究。在当今认知语言学界强调多种证据归一的倡导下,应广泛采用神经科学、语料库和计算机科学等手段,最终达到揭示范畴本质的目的。
其他文献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是加拿大享有国际声誉的小说家和诗人,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曾获得英国布克奖和加拿大总督文学奖等多项奖项,其本人还曾于200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往往被忽视,扮演着仆人的角色,长期不受关注、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自从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人们逐渐发现翻译不仅是
J. M.库切是当代南非著名小说家,在两获布克文学奖桂冠后,库切于2003年摘得世界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涉及多重主题,叙事形式亦是独特新颖。2009年,库切的最新小说《夏日》得以出版
作为战后第一位获得芥川奖的作家,中上健次在日本文坛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机械文明的发展自然不断遭受破坏,面对自身创作源泉的“路地”难以逃脱从这个世界消失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