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广泛栽植的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相应年限的自然恢复植被为对照,在研究不同林龄刺槐林地的林木生长、林下植被与土壤水分与养分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明了“退耕还林”后栽植的15年生刺槐的林木生长、林下植被及林地土壤特征,为该区大规模人工刺槐林的健康维持机制研究及可持续性经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刺槐的树高及胸径随林龄增大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大呈递减趋势。刺槐林10年时林下植被盖度最高(47.8%),生长至20年时郁闭度达到最大(60.3%),30年时林分林分密度最高(2961株/hm2),当生长至40年左右,树高、胸径达到最大(9.07 m和12.10 cm),退耕15年生刺槐平均树高及胸径分别为7.28 m和7.82 cm。林下植被平均盖度与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应年限自然植被。2)恢复后期刺槐林下和自然恢复样地出现了乔、灌物种,但零散分布,尤其是林下植被;研究区的主要建群种幼苗更新在自然恢复植被中比刺槐林下较强,但整体幼苗更新能力弱,且没有灌木物种的幼苗更新,植被恢复进程缓慢。3)10年刺槐林地和自然植被土壤水分大致接近,其余恢复年限林地土壤5 m平均含水量均要低于自然植被样地,在40年时土壤水分接近凋萎系数;退耕15年生刺槐林地0~500 cm土壤含水量为4.52~8.17%,与栽植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刺槐初始造林密度不宜超过1670株/hm2。4)林地土壤中全氮、有机质、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与自然恢复相比,刺槐林地土壤养分各指标含量在不同土层均相对较高(p<0.05)。5)退耕15年生刺槐树高、胸径、林分郁闭度、林下植被盖度整体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林地土壤水分出现干旱化趋势,加上大规模的退耕刺槐林分布,其可持续性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