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七体研究

来源 :烟台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wd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两条线索来分析汉魏六朝七体作品,一条是按照时代先后顺序展开的,是对汉魏六朝七体作品进行的顺时性梳理。全文第一、二、三章就是在这种线索基础上串联起来的。第二条线索是从社会身份的角度入手,对王室作家的七体文进行的分析。全文第四章《王室七体》就是社会身份线索指导下的产物。两条线索交互进行,各有侧重。第一章追溯七体之源,认为《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但这篇作品的问世是先秦学术传统孕育的产物,论文在传统七体之源“楚辞说”“诸子说”的基础上提出“黄老之学”对《七发》的诞生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观点的得出是建立在对《七发》文本与《黄帝内经》文本对读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对枚乘思想受汉初黄老思想影响的基础之上的。第二章是对东汉七体文的分析,选取了傅毅《七激》与张衡《七辩》两篇作品。七体自创立以来共分“问疾”与“招隐”这两大主题,《七发》是“问疾”主题的代表作,而《七激》则是招隐主题的开山之作,它更多地表达了傅毅建功立业的进取之志,而这种积极进取的事功精神是建立在汉代经学背景之上的。张衡《七辩》则反映了东汉时期伴随政治昏暗带来的士人精神层面的迷茫与批判意识的思潮。在铺天盖地的儒家思潮席卷社会各个角落之时,张衡为首的一部分士人也看到了王朝潜藏的隐忧,经学思想构筑的精神大厦在现实的昏暗政治面前变得千疮百孔,张衡开始反思、开始犹豫、开始矛盾,《七辩》就是这种状态下的产物。第三章是对晋代七体文展开的专章论述。七体发展到晋代开启了“变体模式”。多篇以“反招隐”为主题的七体文在此时浮出水面,这种“反招隐”诉求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晋代时代风貌息息相关的。西晋建国之初面临着“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构成的内外交困局面。连年的战争使得政治生态混乱不堪,士人缺乏稳定的从政环境,只能选择栖隐林下以待天命。张协的《七命》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七命》新变之处不仅在于它所标榜的“反招隐”大旗,更在于反讽手法的运用。经学是汉代思想界的主流,玄学则是晋代思想界的一股重要思想,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作家不在少数,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既有玄言诗,也有《七欢》这样的七体文。湛方生可谓七体发展史上值得重点关注的作家,他对七体做出了大胆有益的尝试,《七欢》正是湛方生“实验派写作”的结果,这篇七体文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开放式结局”与“角色互换”手法。二者皆为湛方生“以无为本”思想的反映。第四章选取了社会身份这一特定视角,从王室七体这一特殊七体作品入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超出文学意义之外的政治意义。《七启》作者曹植与《七契》作者萧统皆为王室成员,这决定了他们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不仅限于抒发个人情感或者表达个人志向,他们还要站在家族利益、集团利益的角度考虑创作功利性、时效性、政治性更强的作品。配合政治动向进行文学创作,是这两篇招隐主题的七体文与普通文士所创作的招隐文最为显著的差异。
其他文献
齐白石是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国际和平奖的获得者,也是一名湘潭人,生于1864年,卒于1957年。这样一位艺术大师,他所生存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幼年的成长历程似乎都为他以后
<正>东周时期的内蒙古长城地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首先在生产技术方面是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在经济类型方面从农牧经济转为游牧经济,并由此导致社会生活的武装性
期刊
期刊质量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稿件质量是影响科技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期刊《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的实践为例,围绕如何提高稿源质量与层次、审稿质量与
挤压油膜阻尼器(Squeeze Film Damper,简称SFD)由于结构简单且减振效果好,在航空发动机上得到广泛应用。然而,有关SFD的一些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为了能使SFD在航空发动机
国外大学组织结构设计理论研究概述吴志功在现代组织中,由于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组织内外环境的日益复杂,组织结构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许多管理学家在分析组织活动成败
中国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机
精怪爱情叙事至宋诸范式皆备,发端于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终在历史洪流中演绎为案头文本,宏大的娱神活动退位于风月迷情,从神话传说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到唐宋笔记小说中蔚为壮观
在药品经营企业,尤其在员工数量较多的连锁企业,不乏有关系、有年头、有证书的员工。对于员工中的“三有”群体,不少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上常常犯愁——不知如何把控拿捏,才能行
报纸
李觏是北宋初期著名学者、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基本上以布衣终其一生,却始终关心国事,志在兼济,并以著书立说的方式为当世及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体现了自己康国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