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公认的老龄化标志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7.69%,并且在近十年内该比例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到了201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高达14.76%(1),也就是说从2005年我国就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的程度日趋严重。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定阶段,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大支柱,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比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最近几年的投资收益率,可以发现企业年金在投资方面仍存在收益率不高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着重研究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问题,旨在验证实际投资运作中是否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本文对于企业年金资产配置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对企业年金投资收益率的理论检验,更是希望通过研究结果能够对企业年金的实际投资提供借鉴,并为下一步即将发展的职业年金提供参考。本文通过运用Martin Young的mini-max模型来研究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问题,利用1993-2016年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以及企债指数增长率、上证指数增长率作为代表货币型、固定收益型、权益型资产的决策变量带入模型,获得在不同最低期望收益率下最优的资产配比以及最优的投资收益率,然后通过模型结果自身的比较发现基于mini-max模型,不同最低期望收益率下的资产配置和最优投资收益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模型结果和实际情况的对比,判断实际投资的合理性。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随着最低期望收益率的变化,不同类型的资产在投资比例上都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并且,最优收益率随着最低期望收益率的增大最后将收敛到一个固定值8.7%。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对比,笔者认为在我国现今的相关管理办法的约束下,实际的投资配置和投资结果是合理的、适宜的,值得肯定的。最后,笔者通过模型的结果,对于提高企业年金投资收益这一问题提出了四点建议:完善企业年金的投资大环境、扩大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鼓励更多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尝试个人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