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和手术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PPG无创监测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120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为老年患者最严重的骨折之一,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心血管事件与肺部感染是该疾病最常见死亡原因。髓内钉内固定术是现在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金标准。老年人心血管系统与呼吸系统储备下降,插入髓内针可能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造成更大影响。因此,本实验探索非扩髓型髓内针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分析其是否为造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实验采用临床前瞻研究,对2015年9月5日至2015年12月5日连续入住陆军总医院骨科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非扩髓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记录一般资料及入院血液化验结果,入院后第二日、插入髓针前后、术后第二日分别监测老年患者脉搏波3分钟并记录相关波形,术中桡动脉穿刺置管测量血压。术后分析对比前后数据,观察有创无创监测差异性,非扩髓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影响。术后1年随访,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插入非扩髓型髓内针主针前桡动脉置管测量收缩压与舒张压比脉搏波测量高(P<0.05)。插入前,桡动脉与脉搏波收缩压回归方程y=1.5x-45(r2=0.837),舒张压回归方程y=1.2x-40(r2=0.746),插入后收缩压回归方程y=1.2x-36(r2=0.807),舒张压回归方程y=1.2x-18,r2=0.745,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插入主针后,全部患者收缩压平均变化为-6.97±10.35mm Hg(P<0.05),舒张压变化为-2.50(-5.36-0.00)mm Hg(P<0.05),心率变化为-1.78±5.088)4)9)-1(P>0.05),心肌耗氧量平均变化-760.16±1187.97(mm Hg·8)4)9)-1)(P<0.05)。麻醉后、插入髓内针主针前后,入院第二日与术后第二日血管阻力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根据患者是否死亡进行分组,两组一般资料、血液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肌耗氧量、血管阻力及其变化无明显差异。部分患者插入髓内针主针后血管阻力变化显著,入院第二日血管阻力为其危险因素。未发现导致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插入髓内针主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患者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但具有一过性、可恢复的特点,该术式对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相对安全。但对于术前RI值较高的患者,选择应慎重。骨科手术中可应用PPG对心血管系统行无创监测。
其他文献
目的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由于机体功能下降而引起的各类疾病已成为各临床科室面临的首要问题,而这些年来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更是有持续增长
目的:探求镇痛的最佳方法是手术病人的急切需求,本研究将针对术后硬膜外镇痛泵中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配比罗哌卡因的联合应用,观察其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
研究背景:随着现代交通和建筑工业的快速发展,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成为青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脊髓损伤与修复的机制还不清楚,临床
英语委婉语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社会道德、社会心理等文化现象的反映,其构成方式也多种多样。
目的:收集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植骨与不植骨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手术治疗中的疗效差别,为临床上的治疗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通过收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目的: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血液高黏度的病理改变,本课题选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万汶)术前预扩容进行血液稀释,观察其对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明确合理的手术方式是否可以降低纤维结构不良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及复发。方法:回顾性选取200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快速发展,媒介发展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深入,各大媒体不断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之间的
目的:探讨应用耳后弯曲矩形滑行推进皮瓣修复中重度耳轮皮肤缺损的方法和应用。方法:自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采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诊治的20例中重度耳
目的:以对肺损伤的敏感的SP-A和炎症因子IL-8、TNF-α,结合术中和术后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参数为观测指标,观察缺血前期和再灌注早期吸入七氟醚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中TNF-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