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外降临”,将高度依赖进出口贸易的中立小国比利时推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700多万比利时民众在德国占领与协约国封锁的双重威逼下,时刻面临饥馑的威胁。为拯救同胞,比利时国内一些自发性的救济团体开始了早期救济的尝试,却由于资源有限而力不从心,寻求外援因此成为维系整个比利时民族的唯一希望。1914年10月,赫伯特·胡佛领导下的“比利时救济委员会”应运而生,拉开了其为期五年、卓有成效的救助工作的序幕。凭借有利的中立地位,比利时救济委员会成立伊始即同交战各方积极开展外交博弈,寻求进口许可和食品物资免于征用的保证,筹募资金,购买物资并安排运输,虽然其间不乏同德国占领当局乃至比利时国家委员会之间产生的摩擦与冲突,但它仍成功地为比利时及后来法国北部德占区近1000万民众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衣物、医疗等多方面的救济。1917年美国参战,丧失中立地位的比利时救济委员会不得不暂时“退位”,将占领区内的救济工作交由“西班牙—荷兰委员会”负责,自己则坐镇比、法占领区外。一战结束后,美国人再度“复位”,致力于比、法两国的战后救济与重建工作。到1919年8月,随着比、法两国逐渐恢复元气,比利时救济委员会最终卸下了肩上的重担,退出了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地区。历时五年、耗资数亿美元从事救济工作的比利时救济委员会,不仅为比、法被占领地区的民众提供了必要的战时物资供应,使他们免于遭受冻馁之苦,还在两国的战后救济与重建工作中贡献了力量。此外,以美国人为主导、得到美国政府鼎力支持的比利时救济委员会,不仅是美国树立大国形象、积极参与欧洲事务的突出表现,更是二十世纪初期规模较大的人道主义救济的范例,对当今社会的战时国际救助同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