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重心从绝对的“忠实/对等”逐渐转变到对翻译主体因素的研究。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使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翻译的新要求。艾斯卡皮阐释了新的翻译理念,他指出翻译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叛逆于原文的现象,并进一步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创造性叛逆集中的体现了翻译主体性,并赋予原作第二次生命。同时,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们的创造性叛逆对于文学翻译是不可或缺的。
本课题以“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周瘦鹃及其《丛刊》作为研究对象,以“目的论”为支撑,力求力争消除以往此类研究中只针对一时一事的孤立性,并将研究对象置于比较宽阔的社会语境,从而对其翻译活动有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照《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英文原文,作者发现周译小说存在着大量改写、删节和增译。这些都可以理解为“创造性叛逆”。不过正是通过这种“叛逆”,周瘦鹃完成了对原作的“本土化”改造,使之既基本上合乎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又遵从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保证了它在中国的普遍接受性。此外,周瘦鹃的译作从题材到文本风格都有其鲜明特色,这些特色除了与当时社会背景有极大的关系,更和他个人经历有关。
本研究得出结论:《丛刊》取得的成功与周瘦鹃翻译过程中的改写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之所以(创造性)叛逆,与译者本身的成长经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读者群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