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区文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特定社会时代背景下文艺与政治结合并实践的策略,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和文艺发展演进的规律,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传播及革命斗争做出了独特贡献,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先进性。苏区文艺大众化产生自特定的背景、具有独特的体制保障,其文艺实践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作用。论文包括绪论、结语等共七个部分。正文部分界定了苏区文艺等核心概念,认为泛政治化的社会背景为文艺实现大众化培植了土壤,包括文艺在内的社会生活被纳入政治结构中,借助文艺发动群众的力量服务政治革命成为重要策略,从这一维度看,苏区文艺大众化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传统的文以载道文艺观、马克思主义革命文艺理论的传播为苏区文艺大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体制保障是苏区文艺大众化实施的关键,“苏区文艺大众化的体制保障”是苏联党“文学党性原则”在苏区的具体应用,是党领导文学原则的运行机制。在“苏区文艺大众化实践”部分,主要阐释以体制保障为基础,苏区的文艺创作、叙事策略、文艺批评如何践行着政治服务与大众化的思想,如何真正影响苏区工农兵的日常生活,并改造其思想?进而通过与国民党“通俗文艺运动”的比较,探究苏区文艺大众化成功开展的必然性。通过苏区文艺大众化与国民党文艺统制的比较,分析苏区文艺的独特性和进步性,是本文的创新点。文章最后阐释了苏区文艺大众化在历史中的地位。这一部分从横向上展现了苏区文艺与国统区左翼文化之间的关系,从纵向上考察了苏区文艺与延安文艺的关系,并分析了苏区文艺大众化对当代的意义。苏区文艺大众化是人民本位文学观的滥觞,它虽然实施时间短——长征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大众化”思想影响深远,影响着延安文艺,甚至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提炼苏区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内核及运行机制,探寻其对当代的价值,是极为必要和有深远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