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研修不仅是社会变革的需求,也是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理想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建构,面向实践本身,积极回应了“和谐”教育思想观。本研究以和合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综合社会学、合作教育学等多学科内容,有助于教师合作研修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主要指向中小学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建构,在实践上产生示范效应。研究首先审视了目前处于“合之境”状态的教师合作研修组织,通过对教师合作研修组织的现状分析,包括对教师合作研修组织的具体形态进行反思以及对运行实践进行调研,藉此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问题透视。在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吸取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为贵、和生万物、和而不同等思想精髓,遵循整体和谐、有序对称、和合协同、平衡互动等原则,参照目标和合原理、元素差分原理、主体互动精神、结构整合原理、协同共生原理、范畴立极技术、融会贯通思想等和合学的现代意蕴,同时从创新型共同体框架的搭设以及共同体意义的现代更新两方面重申共同体精神,分析了共同体的信息交流、伦理约束、社会强化功能,剖析了共同体的特质,包含共同体主体的自愿性和平等性、共同体运行目的指向性和同一性、共同体运行过程的自发性与超越性、共同体运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和创新性,并且还关注到合作教育学等相关理论,为构建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提出构建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宗旨,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作为新型的教师合作范式,为教师合作提供深层次的支撑,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给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反思能力且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及个性化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并且有利于优化学校管理模式以及贯彻新课程理念,有助于学习型学校的建设,还有利于建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方式。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对理想的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进行设计,首先秉承内和外顺、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其次分析其人际关系契合、认知体系的融合、学术力量的整合的三维支撑侧面,解析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静态构成因子,涵括和合主体、和合意识、和合愿景、和合内容、和合知识、和合工具、和合规则、和合情境,展示其动态生成流程,包括确立主体、培养共同意识、明确共同愿景、设置任务导向、搭建公共平台、树立核心人物、打造专业设计团队、进行活动分工、开展深度汇谈、实施监控与评价。研究还追寻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分别从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特征、自然合作文化的脉络、多维度的文化内蕴、多元共享的文化氛围、整体性的文化依托五个方面探寻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文化背景,还从思维方式的革新和教育理想的生成两个方面追寻了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动力之源。研究最后部分分析了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具体案例,即以"Tin Ka Ping Foundation Chongqing English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 "为依托而构建的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检验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有效践行和合思想,其彰显了“和为贵”、“和生万物”、“和而不同”的传统和合思想精髓,体现了和合学的现代意蕴,是有中介的和合、有差分的和合、注重融突和合以及共同体成员精神生活的差异中和。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建构表征了和合思维的意义,体现智能的整体性、信息的开放性和文化创生性。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与教师合作研修组织在基础、背景、理念上有共通之处,但也具有区别之维,这恰是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的独特亮点,具体体现在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以和合学作为研究视野,并采取相应的研究技术,研究着眼点集中在如何进一步强化对于民主管理和共同协作等信念的诉求;其沿循社会文化的研究路径,强调文化与习俗的驱动;重视共同体成员社会身份重建,使其成为社会文化中成熟的实践者;倡导嵌入式的交往方式,强调成员之间在文化传承中的延续性,关注代际之间的交往与多层次的参与,研修机会更多,研修内容更丰富,使教师合作研修从“合之境”升华至“和合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