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独是人类难以消释的精神状态,亦是文学的恒久主题。20世纪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以书写孤独问题而闻名;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描述了在信仰式微的背景下,美国南方小镇上的人们将身边的哑巴辛格塑造成了上帝以安慰自身之孤独,而最终幻想破灭的故事。麦卡勒斯借此小说揭示了人类孤独的本质--她称之为“灵魂隔绝”的一种存在状态。小说立意极为深刻;然而半世纪以来,国内外学界重视不够。对于小说中的“灵魂隔绝”,已有之研究成果或是隔靴搔痒,或是流于肤浅,罕有对其本质与原理的深入阐释。
本文以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框架,从美国南方的精神传统--基督教信仰对于“作为上帝形象的人”的关系性本质的认识中寻找突破口,借用了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的“永恒之你”的概念,分析了小说中对人类孤独的纵向维度的认识,以及此种维度的缺场对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的影响,以阐明小说所描述的“灵魂隔绝”的涵义。本文认为,小说中弥漫的孤独来源于置身20世纪西方精神危机中的美国南方个体面对“永恒之你”的缺场而形成的“灵魂隔绝”。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现了孤独的两大来源:内在疏离和人际疏离。小说中的这两种疏离来自精神危机所导致的纵向疏离,即麦氏所称之“灵魂隔绝”。纵向(精神性)、横向(人际性)、内向(内在性)三重维度这三种疏离能够解释小说中出现的孤独现象。“永恒之你“的缺场使得小说中人物的存在需求无法满足,充满爱心与同理心的约翰·辛格因与“永恒之你”最相似而人们被当作上帝。然而更加孤独的辛格惟有将他的哑巴朋友、智力低下的安东尼帕罗斯当作“永恒之你”,用更加荒谬的方式来自造上帝消解孤独。最终这样的寻找人间拯救的努力只能止于崩溃与幻灭,通过塑造上帝来消解孤独的尝试也必然失败。小说通过孤独问题表达了对南方精神传统回归的呼唤。信仰的衰落与宗教的扭曲使得南方美国人难以从中寻找原有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然而小说尽管凄凉,却不绝望;麦氏给读者留下了出路。通过对鲍蒂娅·考普兰成功消解孤独的描写,作者让我们看到,美国南方的精神传统提供了打破“灵魂隔绝”、进而安释内在疏离和人际疏离的精神资源。需要注意的是,宗教是无法消解孤独的,唯有关系可以。只有回到言说“永恒之你”的传统中获取滋养关系的精神资源,方能让个体的心灵得到安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