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气温和降水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92465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几十年全球气候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地球表面增温的趋势非常明显,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增强。最近十多年来,关于气候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学及其它学科关注的一个热点。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气候因素与经济总产出、农业、工业部门产出、国际贸易、劳动生产率、人口迁移、冲突与政治稳定、暴力行为与犯罪、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存在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气候变化与中国县域经济的关系如何?本文利用1996-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县级层面的经济统计数据和历史气象数据,试图回答关于天气因素与县域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1)极端天气对县域经济总产出和各部门产出的影响如何,气温、降水与经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2)气温和降水变化是否还会进一步影响县域经济增长,而非经济产出本身?(3)现阶段中国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整体表现如何,未来中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为了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本文界定了气候、天气、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等几个基本概念,并阐述了气候与天气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然后介绍了常见的气象数据的分类与来源。接下来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数学语言证明了“天气变化的效应能够被用于精确识别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介绍了气候经济实证领域常用的计量经济方法及其具体应用。其次,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刻画天气因素作用于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日度)产出的方式,然后在时间维度上对日度生产函数进行了加总处理,从而将年度经济总产出和日值天气因子联系起来。通过设置一系列气温和降水区间,利用中国县(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天气因子与县域经济产出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与平均气温为10-15℃的适温天气相比,平均气温为20-30℃的高温天气以及3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会显著降低经济总产出;干旱天气的增加或低强度降水天气的减少也会对县域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对比农业和非农部门的响应时发现,农业部门对极端天气特别敏感,极端高温和极端降水天气事件会显著降低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产量以及农业总产值。本文的扩展分析进一步发现,中国对极端高温天气的敏感度比美国更高;频繁经历极端天气事件的地区适应能力更强,农业县的农业生产活动在抵御极端天气方面表现更好;家庭空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极端高温天气的不利影响。最后,本文检验了天气变化对中国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灵活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得天气因素既能够通过“水平效应”影响经济总产出,又能够通过“增长效应”影响经济增长。在实证部分,本文采用面板分布滞后模型检验了天气变化的即期效应和累积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天气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是持久的而非暂时的,平均气温每上升1℃将导致未来10年县域经济增长率累积下降3.82-6.04%,平均降水量每上升0.1mm(相当于年降水量增加36.5mm)将导致县域经济增长率累积下降0.55-0.65%。因此,天气变化存在显著的增长效应。除了农业部门外,天气变化还能通过作用于非农部门产出、劳动生产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其它渠道来影响经济增长。本文利用长期差分方法进一步估计了天气的跨期变化与经济跨期增长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天气的跨期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大于天气年际波动的影响,因此,本文得出了现阶段中国县域经济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整体上表现不佳的基本结论。本文的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理论建模方面表现出极高的灵活度,既允许天气因素通过直接渠道作用于经济生产,又允许其通过间接渠道作用于经济生产;既允许天气因素通过“水平效应”影响经济产出本身,又允许其通过“增长效应”影响经济增长。(2)在数据方面使用了地面水平日值气象数据和县级层面经济统计数据。高频率的地面水平日值气温和降水数据能够用于构造一系列既定宽度的气温和降水区间,从而能够估计天气因素的非线性效应,进而比较极端天气与正常天气的经济效应的差异。县级层面经济统计数据样本观测值多,统计指标丰富,模型误设和遗漏变量的概率较低,有助于准确识别天气因素的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渠道。(3)在实证研究方法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区间构造、虚拟变量、交互项和长期差分等方法,估计了气温和降水对县域经济的非线性影响,考察了气候响应上存在的地区异质性和经济生产活动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整体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病人自身对照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病理特征、OLK石蜡样本中人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以及统计服用复方绞股蓝胶囊(gynostemma pentaphylla compound,Gp)治疗情况三方面入手,探讨和分析这些暴露因素对OLK癌变或疾病进程的影响。方法:整理和分析上海交通大学
目的:研究线粒体调控的关键因子PGC-1α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中的功能和机制,并探讨PGC-1α与转录因子C/EBPα的关系及在肾脏老龄化中的作用,为探索DN和肾脏衰老的发病机制及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db/db小鼠构建DN模型,并给予罗格列酮干预,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肾脏PGC-1α的表达调控及对DN病变的影响;体外研究采用定量PCR和W
目的:冷冻球囊消融(CBA)目前作为肺静脉隔离(PVI)的标准术式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AF)。我国应用第二代冷冻球囊(CB-2)已超过2年,目前尚缺少中长期的手术疗效结果。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CB-2治疗阵发性AF的中长期临床结果,同时分析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基线及术中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8月15日至2018年6月30日于我院心律失常中心进行CBA的阵发性AF患
Alport综合征(AS)、薄基底膜肾病(TBMN)和家族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FSGS)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小球疾病。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COL4)的突变是其重要发病机制,其中AS和TBMN已明确由足细胞的Ⅳ型胶原α3/α4/α5链(COL4A3/COL4A4/COL4A5,COL4A3-5)突变引起。多项研究也显示COL4A3/COL4A4为FFSGS的新致病基因。但目
本文以“台海危机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危机、台海危机、危机管理、台海危机管理的基本意涵、一般特征入手,探讨和分析诱发台海危机爆发的内外因素,1954年与1996年两次台海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经验与启示,台海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台海危机管理的理性决策模式、台海危机管理流程的完善以及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等议题。首先,台海危机与台海危机管理的概念界定既区别于商业领域的价值取向,也与传统意义上国际危机与国际危机
研究背景: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眼眶病的发病中位居首位。静脉糖皮质激素是中重度活动期TAO的首选治疗方案,但仍有23%-65%患者疗效欠佳,且目前临床难以准确评估患者的活动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静脉激素治疗TAO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究治疗中重度活动期TAO的新方法。
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低密度、高孔隙率的非晶态介孔材料,是迄今已知最好的绝热材料,在隔音、除尘、光学、催化、色谱分离和载药系统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由于二氧化硅气凝胶自身的多孔结构,其力学性能差,难以直接应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玻璃纤维复合增强其力学性能。但是,引入玻璃纤维会降低其绝热性能,而且因为玻璃纤维与气凝胶结合力弱,导致玻纤上的气凝胶容易脱落,限制了其应用。所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为应对1917年俄国革命后过渡时期之政治、经济情势,1918年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摘要中以下简称《宪法》)建构起无产阶级与贫农专政、苏维埃制度、民族联邦制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秩序。此种建构,一方面充分考虑到了俄罗斯传统政治与思想遗产的影响与力量,另一方面更是深刻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政治形态更替的基本原则。对《宪法》精神基质的探究,应当详细阐明其
研究发现,随着维度的降低,涨落效应和关联效应会增强,二维材料中存在着很多新奇的量子态,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电荷密度波、高温超导效应,量子相变与量子临界现象等。出于应用和基础研究的双重目的,近年来二维层状材料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详细记述了论文作者在博士期间在新颖二维层状材料领域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工作集中在两个物理体系:二维拓扑绝缘体和铁基超导体材料。二维拓扑绝缘体是近年来物理上新发现的一类量
海洋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其估算细胞的数目达到2.9×1029个,与估计的海水中微生物丰度相当。但是由于缺少培养物,大部分微生物的生理特征和代谢方式以及生态功能未知。古菌是海洋沉积物中微生物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古菌(Bathyarchaeota)是典型的未培养古菌,在海洋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较高的丰度。据估算,全球的深古菌细胞数目达到2-3.9×1028个,是全球丰度最高的微生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