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虽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是比较受关注的问题,但较深入的探讨停留在外部因素如译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上,而关于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内在因素研究还不多。本文将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引入译者主体性研究,以名著Gone with the Wind的两个中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从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转换能力两个方面展开,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及其控制,进一步推动对翻译活动本质的理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双轮交际活动。首先,代表作者意图的原语文本是交际者,译者是受体;其次,译者是交际者,译语读者是受体。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既是读者,更是信息传递者。解构主义认为,在这个信息的理解与传达过程中,语言“异延”的特性赋予了文本无限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内部特征。文本意义是从它同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的差异中产生的,意义从一种语境延伸到另一种语境,形成了意义的循环。这样,翻译就不能被视为源文的被动再现,因为它包含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和承担的责任。译者会对语言所代表的含义进行解构,作出多种意义假设,生成多种意义的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调整、延伸、顺应、建构出与原语文本意义趋同的译语文本。语境在文本的解构与建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译者完成了信息的理解与传递,文本的解构与建构,也完成了翻译作为交际活动的任务。本文在对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的边缘地位进行了简略梳理后,从三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对解构主义翻译观做了简单介绍并对翻译中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等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认识译者主体性。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彰显进行分析。第二章以德里达的“异延”和“关联翻译”思想为指导,分析译者在其语言能力上所体现的主体性,第三章从德里达的“替补”和“踪迹”的观点出发,分析译者体现在转换能力中的主体性。文章认为,翻译中“解构”与“建构”不是完全分割的过程,译者无论是在解读原作还是在建构译文的过程中,均受到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的约束作用。译者在解构与建构过程中对双语语言的认知,对双语文化的协调就是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凸显是内外因素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