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河水渗漏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全面、深入理解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规律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评价、可持续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基础。以往对于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间为饱和水力联系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傍河取水工程大量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可导致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发生脱节,两者间的饱和流转化为非饱和流。为实现水资源量的准确计算,人们对河流与地下水脱节的现象进行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140328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224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水渗漏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全面、深入理解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规律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合理评价、可持续利用、管理与保护的基础。以往对于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间为饱和水力联系的情况。近年来,随着傍河取水工程大量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可导致河流与地下水之间发生脱节,两者间的饱和流转化为非饱和流。为实现水资源量的准确计算,人们对河流与地下水脱节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两者间的脱节演化机理、模式目前仍未完全理解。通过采用数值模拟与解析方法,并与以往实验与野外监测数据反复对比验证,研究河床渗透性非时变和生物堵塞导致河床渗透性时变条件下,河流与地下水的脱节演化机理与模式;为应用不同条件下的脱节演化模式,提出用于定量判别河床渗透系数时变特征的新方法。取得的主要认识包括:(1)当河流与地下水发生脱节后,河底以下会形成悬挂饱水带。以往大多数研究总认为悬挂饱水带的界面与河床底界完全重合(本文将河流水体与含水层之间的河底沉积物层简称为河床)。这一认识的前提是假设脱节演化过程中河流与地下水之间仅存在垂向入渗水流。本文研究发现,河流与地下水位之间由毛细吸力以及非均质性造成的水平流对于悬挂饱水带的形成同样非常重要。在同时考虑垂向流与水平流的情况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脱节演化模式,即悬挂饱水带的界面不仅可出现于河床的底界,还可出现于河床内部或河床-含水层界面之下。对于均质河床,只有当河流很宽时,悬挂饱水带与河床完全重合;而当河床沉积物较厚,河水很浅,且水面很窄时,该饱水带则形成于河床内部;当河床较薄且渗透性较好,河流很窄且河水很深时,该饱水带则远大于河床垂向所在范围,部分形成于河床之下。对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非均质河床,河底以下则可形成非常不规则的悬挂饱水带,即悬挂饱水带部分局部最低点形成于河床内部,部分形成于河床-含水层界面之下,也有部分与河床底界面重合。这一发现改写了悬挂饱水带总与河床完全重合的传统认识,也明确界定了当前普遍使用的脱节型河流渗漏量计算模型和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判定方法的应用范围。(2)以往研究常以河床渗透性或厚度均为定值的假设研究河流与地下水的脱节演化过程。本文研究发现,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排入河道后,在营养物质反应运移与微生物生长的相互作用下,河床渗透性不仅呈现出强烈的动态变化,其演化过程还具有自抑制性,即河床表面可自发式地形成一层稳定的低渗透性堵塞层。伴随着河床渗透性降低与地下水位下降,河流可与地下水发生脱节,即两者之间由饱和流逐渐转化为非饱和流。这一发现表明,河流高营养负载促进微生物大量繁殖情况下,传统脱节标准并不能用于预测河流能否与地下水发生脱节。以往研究认为微生物大量繁殖必然导致河水渗漏速率持续下降。但本文研究表明当河床渗透性趋于稳定后,河水渗漏速率仍可因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而出现回升。(3)以往的洪水波响应连续反演法由于忽略河床储水作用仅能用于估计较薄河床的渗透性动态变化。当河床储水作用较强时,该作用的忽略可产生重大估计误差(1~2个数量级),特别是当河床较厚(如厚度大于1 m)且由细粒沉积物(如粉土、粘土等)组成以及承压含水层渗透性与储水性相对较差(如渗透系数介于0.1~10 m d-1,储水率小于1E-5 m-1)时。为克服以上缺点,本文提出了新的考虑河床储水作用的洪水波响应连续反演法。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提供更可靠的动态估计结果,且被成功应用于反演计算美国堪萨斯州中部阿肯色河Great Bend水文观测站附近河段河床渗透系数动态。
其他文献
浅地表介质往往表现出极强的非均匀性,其内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剧烈且复杂。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波阻抗反演方法可以获取浅地表介质的物性参数及它们的空间分布信息,从而得到浅地表介质的非均匀性特征。然而,前人的基于层状介质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在横向变化剧烈的介质中的反演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实际介质中这些空间分布的物性参数的非均匀性是随机变化的,可以用空间自
兴蒙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中亚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条发展历史长、构造岩浆活动复杂的复合造山带,是解决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关于古亚洲洋东南缘的闭合时间、位置和洋陆转换过程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反映在对古洋盆重建-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形成环境,以及对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过程及其反映的大地构造背景认识不统一。蛇绿岩代表了古洋壳的残片,在识别古缝合带和探索古大洋演化史等方面具有重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孕镶金刚石钻头工具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装修改造及切削加工领域常用的孕镶金刚石钻头在使用过程中,出于对现场环境和人员健康的考虑,要求尽量减少或不使用切削液,造成钻头因热损伤而使用寿命缩短。地质钻探领域,随着常规资源逐渐消耗殆尽,钻探目标正朝着非传统领域迈进,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同样是孔底高温造成的钻头寿命缩短。上述问题本质上是孕镶金刚石钻头表面微观层面的摩擦磨损问题。自润滑复合材
近年来,铅卤钙钛矿量子点作为一类“明星材料”,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其具有载流子扩散长度长、消光系数高和缺陷密度低等优点,在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光电探测器等光电领域呈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固态照明和显示的新生代材料。但由于其本身结构的不稳定,纳米尺度效应,高表面能等原因,导致该材料对光、热和湿度敏感,稳定性差,在光电应用领域受到限制。通过复合材料设计和降低维度等方式是十分有效的提
早寒武世是全球生物、气候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整个扬子地区在早寒武世期间沉积了一套富有机质页岩,其有机碳含量高,是我国目前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层系之一。开展早寒武世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学研究,不仅能为早寒武世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过程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能为苏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气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选取江苏盱眙地区最新完钻的XYZ-1井下寒武统碳质页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周缘地区野外剖
研究区位于西昆仑和西南天山两个构造带的结合部,两个研究区带分列于其南北两侧,南侧的玛尔坎苏矿带呈近东西向沿着帕米尔北东缘展布,隶属于西昆仑构造带;北侧的吉根成矿区呈北北东向展布,隶属于西南天山构造带。近年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不断发现晚古生代沉积型锰矿床(点),玛尔坎苏一带有奥尔托喀讷什、玛尔坎土和穆呼等锰矿床,已成为新疆最重要的锰矿带。吉根地区的博索果嫩套、铁克
本论文来源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海洋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所属课题《深水钻完井工程技术》。论文针对海洋环保要求和深水钻井过程中,常规合成基钻井液在隔水管中由于低温会表现出高粘度、高凝胶强度、高抽汲压力和波动压力,而在井底高温情况下其粘度又会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井眼清洗效果差、加重剂沉降,还会由于钻屑床的行程而导致井漏和加重剂堵塞等一系列问题,对国外推广使用的恒流变合成基钻井液体系进行调研表明恒流变
位场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和磁性差异研究地下空间的结构和展布。位场数据的转换和处理作为反演和解释的基础,是位场理论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向。观测到的重磁场是不同深度地质体引起的重磁场的叠加,位场分离方法被用来从总场中提取浅部或深度地质体所引起重磁异常,其是位场数据处理中的研究重点。目前,位场分离方法主要分为空间域和频率域方法。现有的空间域方法理论基础不足且分离精度较低,使得频率域方法是目前位场分离方法的主流
新元古代发生一系列重大的地质历史事件,包括两次全球性的冰期事件—Sturtian(~720-663 Ma)和Marinoan(~654-635 Ma)冰期、全球性成锰事件。华南新元古代南华盆地完整地记录了从Sturtian冰期到Marinoan冰期的沉积地层序列,并且在间冰期沉积的大塘坡组底部沉积一套含锰层。目前的研究认为“大塘坡式”锰矿中锰的沉积过程包括两个阶段:(1)水体中的Mn2+在氧化环境
奥陶纪–志留纪是地质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质转折时期,全球板块构造聚敛及气候环境重大变迁使得生物的生存处于不断的动荡之中,导致了奥陶纪末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同时,该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地质与环境事件,如赫南特冰期、全球性海退和海泛淹没、上升流活动趋于活跃、局域性火山喷发和底流活动等,并在该转折期形成了中国南方颇具规模、及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巨大价值的黑色页岩层系。然而,关于该套黑色富有机质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