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赛前训练是指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为创造优异成绩所做的专门性准备训练过程,其目的是调整竞技状态,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时表现出最佳竞技能力,创造出优异运动成绩。这一过程的跨度(也即时间的长短)、训练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运动负荷的安排,决定了赛前训练的效果。因此,对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调查研究,保证全国大学生田径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有序发展,对于推进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从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特征、负荷特征、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其展开调查与分析。目的是为了解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参考性的意见与方案,为全国大学生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的赛前训练提供一些训练依据。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比较长,一般为8-10周。分为动员阶段、加量阶段、强化阶段、赛前诱导四个阶段,其中,动员阶段教练员大多安排1-2周;加量阶段一般安排3周左右;强化阶段安排1-2周;赛前诱导阶段安排1-2周。赛前训练的每次课时间安排比较长,一般为90-120min的训练课。赛前减量训练的时间段并不长,一般在7天左右。(2)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安排中,周课次安排在4-6次左右,每次课时间安排为90-120min。赛前训练的总负荷量平均安排在5040min,其中极小值为2880min,极大值为7200min。负荷密度控制范围在80%-95%左右。赛前减量训练过程中的专项训练强度安排在85%-95%左右;赛前减量训练中的专项训练强度是平时训练强度的65%-80%左右。(3)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基本内容比例安排主要以专项速度和专项技术为主,平均比例为21.95%和23.63%。(4)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的方法以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技术训练以完整训练法为主。赛前训练的手段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的练习手段。其中力量练习手段共39种,速度练习手段共20种,技术练习手段共20种,柔韧素质练习手段共8种,灵敏、协调素质练习手段共11种。针对全国大学生田径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强度安排相对较低,但赛前训练时间相对长。建议应采用高强度的训练,特别是在量的基础上突出专项强度的安排。(2)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赛前训练训练的内容安排主要以体能和技术训练,而在赛前训练的基本内容比例安排主要以专项速度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为主。建议加强对专项力量及核心力量的训练。(3)第13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对赛前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的变更情况。赛前训练的方法以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技术训练以完整训练法为主,整体所采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建议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交替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