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龄化”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较多,传统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迫切需要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来保障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宝鸡市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中,形成了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基础,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政策为补充,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新农保”其中一个特点是根据农民收入水平差异将缴费水平设计为5个档次,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对未来养老消费预期选择适合的缴费档次。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农民选择最低档缴费,这导致政府资金周转困难、农民养老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信任理论的视角来论述和分析最低档缴费陷阱问题。农民对于最低档缴费的选择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参保与最低档缴费,针对这两个层面,认为农民之间的村庄认同和人情往来压力等情感信任认同,使农民愿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农民对地方政府、制度预期、制度有效性的制度信任缺失和农民对于缴费档次选择成本收益与制度内在激励机制的认知信任评估,导致农民只愿参加较低档的养老保险,既涉及到政策、制度方面的缺陷和农民自己认知评价对农民参保的影响,又涉及到乡村人际关系的认同对农民参保的影响,以期得出一些更具有解释力的研究结论。文章主要内容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笔者做了关于农村居民养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参保意愿、最低档缴费陷阱的文献梳理,为文章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为“宝鸡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现状,主要介绍宝鸡市基本概况、以及说明选择宝鸡市为样本的原因,在这个基础上,论述“宝鸡模式”的实施现状;本文第三章对这种现象的表现以及后果进行分析说明;第四部分笔者对新农保最低档缴费陷阱的动因进行分析,情感认同的压力使得农民愿意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认知信任的心理评估和制度信任缺失又让农民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持有一种保留态度,从而只缴纳最低档的保金,由此得出结论,正是这种推拉力使得最低档缴费陷阱出现;最后一部分,笔者提出“新农保”最低档缴费陷阱的回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