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发生坏死及炎症刺激时,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重者进而使肝小叶结构改建、假小叶及结节形成,称为肝硬化。祖国医学并无肝纤维化的概念,而把它归于“瘸瘕积聚”、“胁痛”、“臌胀”等的范畴。肝纤维化在进入肝硬化之前,过度沉积的细胞外基质是可以逆转的,因而阻断与逆转肝纤维化已被作为治疗慢性肝病,防治肝硬化的关键所在。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秋水仙碱等药物因毒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而祖国传统的针灸疗法抗肝纤维化确有疗效,近年来开展的研究也较多。合俞会配穴法是选用特定穴相互配合使用的配穴方法,合穴包括五输穴中的合穴与下合穴,二者虽性质不同,但通常都用来治疗腑病;俞穴指背俞穴,分布于膀胱经第一侧线,常用来治疗脏病;会穴包括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与交会穴,本文指的是八会穴,即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种物质汇聚的穴位。合俞会配穴法兼顾了脏、腑与相关的物质(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在临床上治疗肝纤维化应用较广泛,值得深入探讨。目的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古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瘾瘕积聚的文献,以探求古代对瘤瘕积聚的症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认识,重点探讨古人治疗肝病积聚的针灸用穴用法规律;本文通过对近代针灸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随机对照文献(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进行分析,从循证医学角度探讨近代针灸治疗肝纤维化的RCT文献的质量,以及合俞会配穴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从临床角度对前人的研究得出概括性的总结。实验部分采用合俞会配穴埋线的方法,取穴足三里、肝俞、膈俞,以大鼠血清HA、LN、PCⅢ、IVC,ALT、肝脏病理形态为客观指标,选用秋水仙碱作阳性对照,观察合俞会配穴法对四氯化碳腹腔注射致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以探讨合俞会配穴埋线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部分:对古代文献,总结古人对瘾瘕积聚的症状、病机、治法的认识,以及1994至2009年以来(共16年)针灸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研究文献共71篇,对其中36篇RCT文献进行了循证医学的评价,并深入探讨合俞会配穴法在肝纤维化的针灸治疗中的规律。实验部分:将健康成年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和埋线组各20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均用40%CCl4花生油剂,按0.3ml/kg作腹腔注射,2次/周,连续8周,造成肝纤维化病理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进行8周的CCl4腹腔注射;秋水仙碱组:在造模开始后第9周开始治疗,将秋水仙碱制成0.0025%的混悬液,按1 ml/kg体重进行灌胃,每日1次,连续8周;埋线组:在造模开始后第9周开始足三里、肝俞、膈俞穴埋线治疗,2周1次,连续8周。治疗结束后,迅速将大鼠麻醉、从下腔静脉取血3-5ml,进行HA、LN、PCⅢ、IVC,ALT检测,并取肝右叶,置于福尔马林溶液中,石腊包埋切片,常规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与分期。结果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文献部分:本文通过对对古代及近代文献的探讨表明,古代针灸治疗肝病积聚多取腹部任脉和肝、脾、肾、胃经穴补气活血,化瘀消瘾,多取背部膀胱经背俞穴调理相关脏腑功能。临床针灸多用灸法,灸量宜大宜重,讲究施灸顺序,针刺则根据辨证进行补泻,并重视施治的时机选择。近代针灸治疗采用方法最多的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注射,注射用药物最多的是丹参注射液,贴敷选穴频率最高的是神阙、期门、章门;针灸选穴频率最高的是足三里、肝俞、期门,所选经脉的穴位频率最高的是肝经、胃经、膀胱经和任脉;穴位处方多用合俞配伍或合俞会配伍。实验部分:埋线组可显著降低由CCl4诱发的ALT、HA、LN、PCⅢ、IVC升高,与秋水仙碱组相比,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浸润显著减少,胶原纤维组织增生显著减少,肝纤维化病理表现明显改善,降酶及降纤效果显著。结论通过对古文献的研究得出,古代针灸治疗肝病积聚多用任脉、三阴经、胃经和膀胱经穴位,多用大剂量灸法;通过对近代文献的研究得出,合俞配穴或合俞会配穴法在针灸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中运用较多,方法多用穴位贴敷与穴位注射。实验研究得出合俞会配穴埋线对CCl4致肝纤维化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该法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ALT、降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改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形态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