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最常见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下肢动脉的具体表现,是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病变广泛,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双腹主动脉及远端主干动脉。本病多见于男性,年龄多在45岁以上。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伴有糖尿病的动脉硬化患者,远端血管病变更为常见,进展为严重肢体缺血,截肢率较高,预后差。易有感染、溃疡、坏疽等外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并且患者多为老年病人,多伴有代谢障碍,自身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保护性感觉减弱。一旦发病,病情发展急剧,难以控制,多至截肢甚至死亡,极大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的快速进步,临床检查方法渐趋成熟,给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提供了早期科学依据。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药物治疗为主的基础治疗、以经典的外科旁路术为代表的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和新近发展的血管腔内治疗。传统血管转流手术对流入道和流出道血管的条件要求较高,并且这类患者年龄较大,心脑血管合并症多,使得旁路手术的风险增大,也为治疗增加了难度。随着血管腔内技术的发展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已经成为治疗下肢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结合支架植入术(Stent),可提高远期通畅率,在应用的数量上已有超越旁路术的趋势。腔内治疗仅需小切口就可方便地完成,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以重复操作,延长保肢时间,尤其适宜高龄且全身状态差的患者及糖尿病足等不具备旁路条件的患者。这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在远期疗效观察中,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为更好地防治ISR的发生及发展,现重点从近5年中西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前认为ISR的形成主要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炎性反应及血管重塑等机制有关,这些机制相互重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导致ISR的发生。血管腔内手术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引起斑块破裂、内皮下组织暴露,血小板产生的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释放必然引起内皮增生和血小板聚集,还可引起动脉中层SMC增生和移动,最终引起ISR。进而药物涂层支架、球囊、各种腔内技术、基因技术、新型药物等减少再狭窄率运营而生。西医治疗主要从促进内皮功能化及愈合、防治血栓形成、抑制VSMC的增殖欲迁移,还有抗炎来防治ISR的发生及发展。中医认为ISR是在原有气虚血瘀痰阻基础上,加重气虚血瘀,兼局部损伤引发热毒。其气虚血瘀为主要病机,病性属本虚标实。治以益气活血,兼化痰通络解毒。许多实验观察及临床数据证实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能减轻ISR的发生及发展。且从药理方面证实中药有抗炎、抗凝、改善内皮功能、抑制VSMC的增殖及迁移等作用,从而能对ISR起到防治作用。临床数据证实,中西医结合防治ISR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