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在脑-肠轴、脑肠相通理论指导下,针灸治疗结肠慢传输便秘(STC)患者的整体疗效,以期为STC的中医“脑肠同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结肠慢传输便秘诊断的病例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脱失3例,对照组脱失3例,有效病例64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针灸治疗,对照组琥珀酸普芦卡必利片内服,两组均7d为1疗程,共治疗6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统计分析《排便日记》记录的2、4、6疗程便秘症状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睡眠质量、焦虑、抑郁评分等指标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2疗程后,两组患者“每次排便持续时间”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以及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疗程后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便意感、次症以及总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2)4疗程,两组患者便秘各症状及总评分与治疗2疗程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疗程后优于2疗程;粪便形状、排便费力或不适感、便意感、次症以及总评分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6疗程,两组各症状及总评分与治疗4疗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形状、便意感、次症及症状总评分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指数比较,入睡时间、睡眠效率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因子及睡眠指数总评分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5)治疗后,两组中汉密尔顿焦虑、抑郁患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优于治疗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6)治疗6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1月随访两组复发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灸与口服琥珀酸普芦卡比利对改善STC患者便秘症状、睡眠、焦虑、抑郁均有疗效;针灸治疗在改善STC患者首便时间、便秘症状、总体睡眠情况、焦虑抑郁情况优于口服琥珀酸普芦卡比利;两种治疗手段在改善STC患者排便持续时间上无明显差别;两种治疗手段未能有效改善匹兹堡睡眠指数中的入睡时间因子和睡眠效率因子。在脑-肠轴相关理论指导下针灸治疗结肠慢传输便秘疗效较好,可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