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叶楠(Phoebe hui Cheng ex Yang)为樟科(Lauraceae)楠木属(Phoebe Nees)乔木,天然分布于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和云南等省(市),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其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种群结构、不同施肥处理的耐寒性生理指标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其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引种栽培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细叶楠群落物种丰富,共有维管植物90科176属243种,以双子叶植物为主,且木本植物较多;群落中含单种植物的科和属均较多,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44.44%和74.43%,说明群落的植物分布比较随机。群落属的分布区类型复杂,共有13个分布型和10个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型属最多,说明群落具有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性质。群落植物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61.73%),地面芽植物次之,说明群落所处地区温热多湿。群落层次结构分明,可划分成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3个层次,其中乔木层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层;群落中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的种类数分别为126、95和37种,其中灌木层种类最丰富,乔木层最少。群落的乔木层中细叶楠具有明显优势,株数最多(509)、胸高断面积和重要值均最大(分别为30.5940m2·hm-2和51.94%),平均胸径也较大(28.19cm)。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包括Jsw和Jsi)均为灌木层最大、乔木层最小。群落中的木本植物以Ⅱ级幼树和Ⅰ级幼苗为主,说明群落处于正常生长状态;细叶楠的径级结构则以Ⅳ级中树和Ⅴ级大树为主,二者共占81.82%,Ⅰ级幼苗和Ⅱ级幼树仅占6.53%,说明细叶楠种群处于成熟阶段,种群更新存在一定困难。(2)NPK比例为1:1:1和1:2:1的各自3个处理间,叶面施肥的苗高显著低于不施肥;在所有12个处理中,NPK比例为1:1:1、2:1:1和1:2:1且叶面不施肥的3个处理的苗高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SOD、POD活性和MDA含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的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NPK 4种比例的各自3个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NPK比例相同时,叶面不施肥处理的隶属度显著低于叶面施肥处理,但耐寒力指标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N:P:K=1:1:2且叶面喷施5 mmol/L水杨酸的施肥处理的耐寒力最优、苗高较高,是细叶楠容器苗最佳的施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