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大语境下的“丝路审美文化”可以从多元视角进行探究,研究沿“丝绸之路”而来的外来物种的实际是进行一个物种从异国到中国的“物的传记”研究。橄榄,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地区,后沿丝路进入中国,同时在中国本土也有种植的一种特殊植物。橄榄离开原产地传入希腊后,在希腊神话中成为典型的植物崇拜对象,《圣经》又赋予了橄榄传统的宗教意义。在地中海一带和沿丝绸之路的传播过程中这种植物又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文化含义,在进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语境中的橄榄文化“碰撞”“交流”后,熔铸生成了全新的文化含义和社会生命。经过历史变迁,今天中国语境中的橄榄普遍指向的审美含义早已发生变化,经过审美意义的重组扬弃,传统意义上橄榄的文化意象被遮蔽,基于对“西方”文化更快的接纳与吸收而保留下了“西方”色彩浓厚的橄榄意象。本文选取橄榄这种较为特殊的物质作为丝路“多元系统”中的个体进行的“物的传记”式的书写,将橄榄作为“文化意象”进行探索,力图梳理完成橄榄在交流过程中被赋予的全部审美含义,并尝试分析这种审美意义发生变异、文化意象重新生成的原因,进而深耕这种意象的传播与变迁背后的内涵,并试图为今后丝绸之路上物种的跨文化研究尤其是物种文化意象的交流衍变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可参照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