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最常见的儿童恶性肿瘤,是儿童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约占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的2/3,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类型。近半世纪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等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及诊疗技术不断进步,人类在儿童ALL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其治愈率逐年提高,我国长期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已达70%-80%,但仍有20%左右的ALL患儿在缓解期出现不同部位的复发,导致治疗失败,尤其是存在高危因素的患儿群体。国内外多个儿童癌症研究协作组,对影响儿童ALL预后的因素在不断的研究总结,不同地区儿童ALL的临床特征、发病率、接受治疗的层次水平不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也存在些许差异。因此,寻找并发现影响儿童ALL可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是目前儿童ALL相关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探讨分析近10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2例ALL儿童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以期获得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为ALL患儿进行正确的预后判断,选择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改善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符合标准的132例ALL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各组预后因素逐个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经筛选后,建立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组132例ALL儿童,男74例,女58例,诊断时中位年龄为5.4岁,发病年龄1-10岁多见,主要初诊表现是发热、面色苍黄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10×10~9/L占46.97%(62例),白细胞≥10×10~9/L占53.03%(70例);血红蛋白<110g/L占90.91%(120例);血小板<100×10~9/L占73.48%(97例);诊断时伴中枢神经细胞白血病(CNSL)5例(3.79%),睾丸白血病(TL)2例(1.52%);B-ALL为主占88.64%,T-ALL占11.36%;检测的融合基因中TEL/AML1阳性最常见占10.11%,异常核型中超二倍体最常见占5.38%;LDH≥245U/L占86.36%(114例);按危险度分组,LR组67例(50.76%),IR组36例(27.27%),HR组29例(21.97%)。2.本组大多数患儿泼尼松反应良好(PGR)111例(84.09%);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形态为M1组97例(73.48%)、M2组21例(15.91%)、M3组14例(10.61%);112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骨髓达完全缓解(CR),CR率84.85%,20例(15.15%)患儿骨髓未达CR;死亡患儿16例(12.12%),其中严重感染相关死亡6例,放弃治疗及复发相关死亡7例,出血相关死亡3例;复发患儿15例,总复发率11.36%,其中单独骨髓复发9例,单独中枢神经系统复发4例,睾丸白血病复发1例,另有1例为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复发。3.本组ALL患儿5年OS为(85.8±3.4)%,5年EFS为(70.8±4.2)%;低、中、高危组患儿5年OS分别为(92.5±3.7)%、(85.1±6.2)%、(70.2±10.1)%,5年EFS分别为(80.4±4.9)%、(72.3±8.2)%、(46.8±9.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性别、免疫分型、初诊LDH、TEL/AML1阳性、BCR/ABL阳性对预后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诊年龄、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泼尼松治疗反应、第19天骨髓形态学及MRD、第33天骨髓形态学及MRD、危险度分组对预后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年龄<1岁或>10岁、白细胞计数≥50×10~9/L、第19天骨髓形态学变化是影响ALL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LL儿童总体预后良好,5年OS及EFS达国内同类医院水平。2.在ALL儿童的诊疗中,初诊年龄<1岁或>10岁、白细胞计数≥50×10~9/L、第19天骨髓形态学变化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可指导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