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采用“三维平衡正脊”诊治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用机理,分析手法作用诊疗过程中的椎体、椎间盘等部位应力变化,结合临床疗效判定,为指导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安全、有效、规范的评判体系。方法:将60名达到诊断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员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另一组在传统推拿手法基础上行“三维平衡正脊”手法治疗,两组均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期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VAS评分进行评估判定,通过临床疗效对比确定正脊手法的有效性,并在治疗过程中运用力学检测系统监测手法诊疗过程中的力学变化。而后采集其中1名正脊即时效应典型的健康男性志愿者的颈部CT扫描图像,获取Dicom图片,依次运用Mimics医学图像处理软件、Geomagic Studio逆向软件、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软件、及其与CAD软件参数双向传递功能,建立神经根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此外根据正脊手法操作原理对其进行分解,模拟固定模型第七颈椎,加载作用于第五颈椎,将各部分力学参数代入有限元模型,运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观察“三维平衡正脊”作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椎体、后部结构、椎间盘的内部应力变化及位移变形情况。结果:1.疗程结束后正脊治疗组和推拿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及63.33%,治愈率分别为33.33%及6.67%。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及田中靖久量表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正脊治疗组较推拿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说明正脊手法在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2.确立了C3~C7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有限元模型,其中包括5节椎体、4节椎间盘、6种韧带,涉及146017个节点,65775个单元。3.手法完整加载于模型后,C3~C7段椎体应力集中部位主要在C3、C4棘突,C5棘突前部及根部,椎弓及二者联合处;变形部位主要集中在C3椎体关节突、横突前部,以及C4椎体上关节突、横突,C5椎体关节突;C3~C7段椎间盘应力主要分布于C3/4椎间盘前部及C4/5、C5/6髓核部;变形及位移情况扩展到C3/4髓核中后部,C4/5、C5/6髓核周围及颈间盘前部。结论:本实验不仅从临床角度证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的诊疗作用,并且C3~C7段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较能真实地模拟了颈椎几何形态及材料属性,亦较准确地反映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也从基础研究方面说明“三维平衡正脊”手法不会损伤正常颈椎骨性结构,并对椎间盘产生变形情况,为正脊手法改善疼痛机制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