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明确稻瘟病菌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我们分别从四川雅安雨城区、成都蒲江县和绵阳江油市的稻田中采集水稻感病植株,分离纯化后鉴定其所属生理小种,并筛选对水稻品种R725、R720和R727致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在其分蘖盛期和孕穗期分别接种致病生理小种的孢子悬浮液,7天后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不同生理小种稻瘟病菌对水稻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另外,在水稻孕穗期接种稻瘟病菌,成熟后进行考种测产,研究不同生理小种稻瘟病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规律。结论如下:经过分离纯化鉴定,得到了稻瘟病菌ZA5、ZA10、ZA14、ZA17、ZA18、ZC8、ZC11、ZG1和ZF2等9个不同生理小种;其中ZA5、ZA17、ZC8、ZG1和ZF2是R725、R720和R727的致病生理小种。在分蘖期和孕穗期,稻瘟病菌对供试水稻品种叶片的各光合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除E和NPQ外,稻瘟病菌对Pn、Gs、Ci、Fv/Fo、Fv/Fm、Fv’/Fm’、ΦPSII、q P、Chl a、Chl b和Car等光合指标影响程度基本一致。稻瘟病菌能显著降低R725、R720和R727叶片Chl a和chl a/b,导致光吸收和传递效率降低,抑制光合作用;其中Chl a含量的减少程度明显高于Chl b,表明Chl a对稻瘟病菌更加敏感。稻瘟病菌对R725、R720和R727叶片Car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造成光吸收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降低Car对叶绿素的保护作用,最终导致光合效率降低。稻瘟病菌能不同程度降低R725、R720和R727叶片的Pn、Gs和E,而使Ci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表明稻瘟病菌导致水稻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有:Gs下降导致叶片内CO2减少和光合色素含量降低、光合酶活性减弱等非气孔因素引起CO2的利用率降低。此外,试验中发现在未出现病状的叶片组织,Pn也会显著下降,说明稻瘟病的发病程度不能用于预测Pn的变化。稻瘟病菌处理后,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o、Fv/Fm、ΦPSII、q P和NPQ均显著降低,表明稻瘟病菌及其产生的生物毒素可能破坏各试验品种的PSII反应中心某些部分,结构中心的破坏使得光系统无法通过增加热耗散的比例来提高光保护能力。供试水稻品种对不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敏感程度不同,其中ZA5对R725的毒害作用最强;ZC8对R720的毒害作用最强;ZG1对R727的毒害作用最强。各生理小种稻瘟病菌处理后,限制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也不同,ZA5、ZA17、ZC8、ZG1和ZF2处理对产量的限制因子分别是单株有效穗数、叶绿素a/b的比值、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潜在光化学效率、千粒重和胞间CO2浓度。稻瘟病菌侵染水稻后,不仅破坏了叶片光合结构,造成光系统受损,还对叶片、叶鞘相关细胞和酶活性造成毒害,严重阻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物质同化随之降低,即“源”显著减少,运输至穗部的光合同化物减少,穗着粒数和结实率下降,导致库容减小。稻瘟病菌也可能代谢某些复合物,阻碍水稻后期灌浆的相关生理反应,导致灌浆不足引起千粒重显著降低,最终引起水稻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