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人类社会来说,人的发展问题具有根本性和永恒性,表现为“反复要求解答且挥之不去”。它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不断更新自己的具体表现形态,于是要求解答必须是与时俱进的。这是本文试图致力于研究人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创业发展的初衷。解答还必须是“面向综合”的。首先因为人的发展问题具有整体性,它不能被理论看成“局部”,否则便可能沦为“片面的深刻”。其次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一个以全面思想交往为基础的“综合的时代”,它要求“对话的逻各斯”,要求保持笛卡尔所说的“让心智在一切方向上充分涌流”,以达“学究天人之际”。这是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采用跨学科的立场、原则和方法,发展性和开放式地探究本问题的原因。根据唯物史观,任何生产方式都不是社会生产的永恒形式,而只是暂时的历史形式。当“物”的秩序发生较大变动时,生产力必然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个人的实践活动在形式、内容和范围上也会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变动。反映在生产中,就是分工范畴和劳动形态的不断演进。因此,在知识社会的第三次浪潮之下,创业活动的大规模涌现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基于此,创业发展及其观念作为人顺应历史的实践和意识的进化,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实践观和历史观,体现了“现实个人”的当代物质实践、对象性关系和发展形态以及由此决定的发展观念,闪耀着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上述问题,包含在人类历史向知识社会迈进的整体演变过程之中。不过,我们以往过多地关注了物的秩序的变动,例如“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社会对知识的利用”、“新增长理论”、现代企业形式和资本市场等等,对知识社会里人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及伴随而来的新型劳动形态、发展样式、发展观念及其进步性与未来趋势却研究较少。在本文看来,创业发展已然成为知识社会里人的主要发展形态之一,这是因为:(1)知识经济是由创业过程组织起来的,是创业活动实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就是力量”;(2)高等教育大众化将普通劳动者转换为适应知识社会的潜在创业者;(3)在“按新分配”的知识经济中,创业劳动内在要求人的自由自主与创造性;(4)在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情况下,出现了创业才能驾驭资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可能性。同同时代的其它对象性活动相比,创业发展由于具有更大的普遍性、自由性和全面性从而更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而不能不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包括:(1)从对“物”的依赖中获得更大解放;(2)更大的自由性;(3)更大的全面性;(4)更加平等和普遍的交往;(5)能够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6)推动传统的创造性转化;(7)代替资本所有者成为自由人(知识社会里的知识工作者)自由联合的组织者。人的发展不仅仅要求恰当的社会条件,还要求恰当的精神条件。这是不言而喻的。对于不追求发展的人,发展全然无所谓。对于追求发展的人来说,发展几乎就是一切。精神条件之于人表现为发展的观念。虽然第三次浪潮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但是除此之外,人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目标、道路和所能达到的发展程度,还与人的发展观念密切相关。因此,知识社会里的新人有必要创化关于自身发展的观念去顺应历史,以求得当代条件下更大程度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创业发展观。同时,社会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都需要“创造性转化”以符合行将来临的变化,这可能是资源枯竭和老龄化到来之前的中国跟上文明脚步的唯一机会——尽可能迅速地演化出人在知识社会里全面自由发展所需的那些精神条件,包括创业发展观和容其生长的“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在这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教育应当积极地介入其中,以帮助教育对象在自身发展的思维和行为方面做得更好。因此,理论有必要关注创业发展观念的发生机制、演化原理和教育实践,包括:人的创业观念如何确立?人的创业劳动和他的发展观念是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的创业观念如何演化?演化过程中是否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演化发展的规律如何?创业发展观念对传统转化的影响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可以为创业发展观念及其教育赋予合法性,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文通过建立行为学的分析框架,使用扩展的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创业观念的确立过程,分析建立了创业观念演化的四阶段模型——包含无发展、前发展、发展和超发展四个观念发展水平。从教育内容看,创业观教育应嵌入创业教育之中,并应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先导地位。教师应把自己看成是学生观念发展的助产士、问题发起人和环境营造者,主要利用价值澄清等方法,在平等与开放的情境下开展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