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蔷薇科风箱果属落叶灌木,该属全世界约20种,主产北美,在我国分布仅一种,而且是古老的残遗种。它是优良的观赏灌木,亦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目前该种在我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范围正在日趋缩减,已经处于濒危状态,急待保护。然而,目前国内外有关该物种的生殖特性及其濒危机制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以分布于黑龙江尚志市帽儿山的风箱果为研究对象,对风箱果开展了传粉结实特性、种子休眠的解除、自然条件下的克隆繁殖特征等繁育特性的研究,同时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其进行人工繁殖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实验,首次对观赏和药用价值较高的风箱果进行了系统的繁育特性研究,初步确定其濒危机制,并进一步提出科学有效地恢复和扩大风箱果种群的技术措施,为保护风箱果这一濒危物种作出了贡献。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风箱果的花期从6月初到7月初,花期大约26d,花部形态有以下变异,雄蕊28~33,雌蕊通常2枚,偶3~4枚。风箱果在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自花传粉,有性繁殖需要传粉者。传粉媒介主要是蝇类、蜂类和蚁类等,但种类和数量较少,传粉效率较低;自然条件下,座果率、结籽率较低,分别为37.80%和12.93%,而果实由1个心皮发育的占初果数的64.18%,果实由2个心皮发育的占初果数的35.82%。风箱果座果率和结籽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胚珠败育,而胚珠败育的重要原因是传粉不成功,进而导致多数胚珠不能完成受精作用,最后败育。 2.风箱果结实率很低,蓇葖果中含1~8粒种子。果实中含1~2粒种子的果实比例最大,占所采果实的64.47%,平均每个果实中含2.98粒种子。果实出种量在同一植株间和不同植株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这反映了风箱果母树的有性生殖基本同步,果实的发育程度比较接近;不同母树种子重量分异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种子千粒重为1.38g,平均含水量为10.33%,生活力达87.78%;种子的萌发实验表明:不同植株间种子的发芽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发芽率为21.44%,但播种出苗率仅为5.56%。结实率和播种出苗率低,是风箱果自然更新不良,种群难以延续和扩展的重要因素。 3.风箱果种子成熟后具有休眠特性,单纯清水浸种,发芽率较低(28.33%);为打破其休眠,采用不同方法,其中50mg/L GA3+4% KNO3的混合药剂处理72h的萌发效果最好,发芽率达到90%,而100mg/L和200mg/L GA3极显著地提高了种子发芽势(P<0.01)、低温处理28d能显著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P<0.05),对打破休眠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播种深度对风箱果种子萌发有很大的影响,出苗率随播种深度的增加明显下降。 4.自然条件下,风箱果主要靠克隆繁殖维持种群,很难见到实生幼苗。对风箱果自然条件下的克隆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地下根茎的构筑型基本上属于游击的稀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