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水草是罂粟科白屈菜族血水草属植物,是我国独属、独种的特有物种,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四川、湖南等南方各省区,根及根茎入药。《中药志》记载其味苦、性寒、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民间用来治疗急性结肠炎、眼结膜炎、疮痈疔毒以及毒蛇咬伤等症。近年来,我国开始对独属独种药用植物血水草进行研究,但研究多集中在血水草的地下部分。故本课题旨在对预试中发现含三萜类成分的中低极性部分进一步探索,开发血水草地上部分,避免对血水草资源造成过度的不可再生性破坏,做到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两不误,为我国民间药物血水草开发利用走向现代化奠定基础。血水草的植物化学研究已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血根碱(Sanguinarine)、原托品碱(Protopine)、别隐品碱(Allocrypopine)、氧化血根碱(Oxysanguinarine)和白屈菜红默碱(Chelerythridmerine)等生物碱类成分,其中白屈菜红碱含量最高。其他成分有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nyl acetate)。本课题先用PE,CHCl3,EtOH,水提取血水草地上部分,再对其PE萃取部分反复常压、低压硅胶柱层析,结合溶剂法重结晶处理,分离纯化得到了9个化合物。经TLC,波谱方法,与标准品IR谱或文献报道的相应图谱的数据比较,鉴定了其中6个化合物,分别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A1),羽扇豆醇乙酸酯(A),二十九烷十五醇(B),正三十二烷醇(C),正十八烷酸(F),β-谷甾醇(H)。除羽扇豆醇乙酸酯外,其他均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发现。对血水草常压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了第11、20流分进行了气质联用分析,共得到27种成分,经质谱数据库检索,确定了21种单体,分别是酯类2种,酸类2种,烷烃类16种,烯烃类1种。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血水草地上部分中羽扇豆醇乙酸酯的含量为3.86%;展开剂为石油醚(60~90℃)(2:3);显色剂为20%硫酸溶液。羽扇豆醇乙酸酯在0.64~3.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1.69%;RSD为2.4%。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用于药材资源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