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_9715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通过扬弃传统哲学,将自己的哲学建立在感性活动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感性思想进行了重新阐述,实现了感性思想的转变。在他的感性思想中,包含了突出的审美特征。美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艺术和审美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产物和人的自我观照。从审美之维来理解马克思的感性思想,会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深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认识。全文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理论来源。这部分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通过论述理解康德的审美思想而进一步理解马克思的审美思想,这部分将二者对审美的理解的相同之处作为出发点,即审美是在其艺术意义上的理论表达方式,进而认识到马克思的审美思想更注重于实践。第二方面通过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去理解马克思感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认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审美之中,但他扬弃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并在这基础上又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三方面,通过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艺术思想评价去理解他的感性的审美思想。马克思认为审美是在感性与理性共同作用下的实践活动,他认同了费尔巴哈思想中物质(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的同时也提出了我们应该重视感性的作用。第二部分阐释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基本内涵。感性在理性的指导下对物质界进行实践改造,扬弃了传统哲学对于感性思想的局限性,实现了精神和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最终达到了感性生活的解放。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内涵。通过对马克思审美思想的基本界定,又进一步引申阐述了审美的前提、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实现途径,从而确立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内涵。第四部分客观分析了马克思感性思想的审美之维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纵观人类历史,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马克思一生都执着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确立了科学的唯物
捷克是中欧的一个小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了多国利益争端的场所,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极权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捷克人是怎样熬过来的”就成了捷克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之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这些法律条文大多都是为解决实践中特定的问题所迎合的社会需要而制定的,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缺少了理论的指导。近年来,惩罚性制度在
利用广义p值和广义置信区域的概念对含有三个随机效应的Panel数据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假设检验问题建立了精确检验,构造了回归系数的几个广义置信区域;讨论了本文所构造的检验和
教师反馈语是教师在课堂上围绕教学目标对学生语言表达给予的评价性或纠正性的言语回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反馈语既是目的语和标准示范语,也是学生可理解性输入的主要来
探讨记忆在情绪发生和调节中的作用,通过干预个体对负性刺激的记忆内容,研究了积极干预、消极干预和不干预三组被试在接受负性刺激后产生的情绪水平差异,以及不同认知方式个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语言已成为敞开国门的主要方式。在对外交流中,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即翻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常用翻译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