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们极为关注的课题,它们从不同角度、层次的探讨使得我们在这一领域有着较深的领悟。然而作者发现,长期以来主要以“自然语言(言语)”为素材的性别歧视研究有着其时间及空间上操作的局限性,而且它们无法充分地体现性别歧视的心理与文化层面。因此,作者认为,从“文本语言”中努力寻求性别歧视的存在不失为一个好的研究方法。作者指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显示的是一种历史现象,这方面中国和英语国家(英国为典型)古典文学作品中有着大量的共同之处,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本文认为,自古至今性别歧视存在的共同历史渊源在于封建时期的父权制社会秩序。这种秩序的持续使得性别歧视问题无法从本质上消除,即使在男女高度平等的社会,性别歧视现象仍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或言语)中显现。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和英语国家长期经历的是父权制社会,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可比性。 其次,中国封建时期的儒家学说和英语国家的宗教教义成为统治阶级影响、强化人们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的两大典型的武器。它们在特别规定女性的言行举止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换言之,这两大学说都不能公正地对待女性,她们一直成为被压抑和歧视的“第二性”。 再次,性别歧视的观念大量贯穿于汉、英古典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其中存有较为隐性的性别歧视以及女性被诋毁、遭压迫的语言表达。作者发现,性别歧视的语言更多地体现在成语、谚语、俗语的广泛使用上,这方面中国尤为突出。 最后,作者指出,任何文学作品皆系作家心理意图与现实社会状况相结合的艺术性的反映,古典文学作品也不例外。作家(尤其男性作家)藉其作品中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命运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因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对女性的歧视。另外作者主要通过中国两大古典小说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不同的作家在对待性别歧视的问题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或是支持或是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