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经验,探讨三种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09年10月55例有随访记录的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55例病人中采用开放复位克氏针内固定22例,开放复位可吸收钉内固定15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1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别编为A、B、C三组。对各组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是否有可比性,再以各组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功能、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总体功能5项指标来比较3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各组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骨折类型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各组之间有可比性。骨折愈合时间: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P=0.020),B组>C组(P=0.047)。肘关节屈伸功能: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优于A组(P=0.002),C组优于B组(P=0.003)。Baumann角: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P=0.027),B组<C组(P=0.009)。提携角: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C组(P=0.000),B组>C组(P=0.000)。肘关节总体功能: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和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C组(P=0.034),B组优于C组(P=0.025)。结论:1、儿童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Ⅲ型骨折愈合时间:开放复位内固定较手法复位外固定长;肘关节屈伸功能:开放复位内固定较手法复位外固定差;Baumann角、提携角的恢复:开放复位内固定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肘关节总体功能:开放复位内固定优于手法复位外固定。2、克氏针内固定和可吸收螺钉内固定相比,两者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功能、Baumann角、提携角、肘关节总体功能五项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在初期治疗费用上高于克氏针内固定,但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