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使命的殊异及中西文明的差异,决定了庄子与叔本华的选择必然各有偏重,也促使了他们对生命悲剧意识的不同解读。庄子性主静,解蔽一切异化人、扭曲人的引人沉沦之外物,澄明了人之本真存在,使之归于诗意故乡;叔本华则性主动,所采取的是一种直面人性本源的悲剧性。人的生命意识只有在“毁灭的绝望”中获救,就像凤凰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在弃绝人的一切悲剧根源——意志和欲望后使人在毁灭中重生。
本文以生命悲剧意识作为贯穿全文的核心概念和主线,以庄子和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研究,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悲剧意识的价值取向,进而以中国生命悲剧意识反观西方悲剧意识的缺失,试图对中西悲剧理论互补。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导言部分——简要阐述人类生命悲剧意识的形成,简介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研究方法与价值。
第一章: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的互通——庄子与叔本华在不同的生命困境中都深刻体验到人生之悲苦,二者都试图借由精神归途来摆脱生存欲望,并透过反现实的实践发掘出生命存在的永恒价值两个方面展开论述。(1)在生存困境中体验生命悲剧:庄子提出“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而叔本华认为“人之大孽,在其有生”。(2)在淡泊心性、孤独灵魂中摆脱生存欲望:庄子以忘功、忘名、忘我,让心性回归自然,不为物役;而叔本华认为在审美自失中可摒除功利、物我两忘,使人从生存意志的现实苦海中解脱出来。
第二章: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的差异性比较研究——二者各自文化基因的差异性所决定,其各自形成的生命悲剧意识则呈现出相对不同的文化特征。本章将围绕探索生命本真的存在,面对生存困境的方式以及摆脱生存欲望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1)探索生命本真的存在:庄子认为外在束缚对自然本体是一种损害,他由“气”本源出发主张将人与自然看作生命的整体,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推动了一切,强调意志的盲目冲动,讲求否定意志以达到超越生命内在的冲突。(2)面对生存困境的方式:庄子以“虚静”言述人的生命之道,将中国古代的诗性智慧推向了生命悲剧哲学的至高境界,其“静观”中蕴涵着的生命意识,是一种出世的理想,是偏向于内省之道;而叔本华采取直面的态度,他认为人生是苦难的“净化炉”,人只有经过凤凰涅槃,在体验到绝望之后,直至灭绝意志,才能真正彻悟到绝望人生的底蕴,进而自觉地超脱痛苦。(3)摆脱生存欲望的途径:庄子选择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以“隐”的途径将生命的返璞归真指向自然;而叔本华则以退让式的方式,“永远放弃了他们前所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将生命的弃绝指向了空寂。
第三章:庄子与叔本华对生命悲剧的审美超越——(1)庄子之诗性逍遥,其审美体验的本质是对人类对自身局限的不断超越。欲游心物外,需从有待到无待之超越,方能徜徉超脱、空灵的意象世界,体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自由。(2)叔本华之悲剧拯救,是因为发现了“人的最大的罪孽就是:他诞生了”,而悲剧的本质在于以无以逃遁的悲剧感,救赎原罪。
余论部分,借由对庄子生命悲剧意识阐释的基础上,透过老子、庄子到屈原——挥之不散的南方楚魂悲歌,试图发掘出蕴含在中国生命悲剧意识中的独有的情感内在品质——哀、忧、愤、伤;以及这种深沉的生命悲剧意识的外在表现形态——忠、忍、退、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