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士人的与王维“山水人格”的塑造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盛唐隐逸风气炽盛,归其因主要是唐王朝对隐士优渥有加。另外,科举的兴盛、别业的繁盛、佛禅的大兴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唐帝王对隐士的厚遇造成了整个社会对隐士的推崇,于是,以隐求仕成了盛唐士人们步登青云的捷径,形成了有唐一代一种特殊的隐逸方式,时人称之为“终南捷径”。在这种时代风气影响下,隐逸对唐代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设计上,就是功成名就后归隐田园,或仕不如意时亦官亦隐。隐逸成为士人追求逍遥自在和维护“道”的一种方式。而隐士那高雅、超脱、清旷的人格成为士人们所模仿的榜样,并将隐士的人格要素融入到他们的人格里去。   盛唐另一种文化风气是士人们纷纷追求建功立业。他们走出家门,干谒权贵,建功边塞,老死科场。对功名的追求解放了盛唐士人的心理,他们高谈王霸大略,自比稷契。但是,他们在追求功名的同时又保持林下风流,归隐田园时又待时而动,而这种矛盾却和谐地存在于盛唐士人身上,形成了盛唐士人普遍的集体文化人格。于是当仕途遇到挫折时,他们将生命寄存于田园山水之间,强化了集体文化人格中虚静的特性。   同时,盛唐时期人与自然的联系更进一步密切了。诗人与山水之间的关系进入到了审美的层面上,达到了人与山水融合的境界。在盛唐山水诗歌中,人与自然合为一体,自然不仅因主体精神的投入而人格化了,而且主体也因自然的静谧而获得了解脱。故山水的清音无形间成为盛唐士人精神风貌和内心生命意识的体现。   王维是盛唐文化富有代表性的人物。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选择了隐逸田园山水来寻觅精神的超越和解脱,在物我合一的审美观照中来体验自然,了悟世情,以达到乐以忘忧。这种心态反映到王维的诗歌中,人与自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于是在这人天圆融的山水诗境里,山水染上了王维的人格色彩。如孙昌武先生所说:“王维诗所体现的胸中佳处,在于他创作构思中发展了新的审美原则:由于强烈的内心主体意识,外界不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对象,而成了‘为我之物。’它们或者渗透了‘我’的感受,甚或成了‘我’的心态的反照”。又如司空图所道:“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也就是说王维的诗歌中时可看到诗人悠游林泉的自我抒情形象。本文将这种体现在王维诗歌里的人格形象称之为“山水人格”。   王维的“山水人格”是诗人理想人格的体现,表现了诗人高超的生存智慧。诗人以儒家的“守仁”、隐士的德操、道家的超脱,佛禅的空静随缘为思想基础,以虚静的审美心态观照自然,化山水为情思,将诗人情态和自然情性交融一起,展现了一种不苦心系于名爵,不情牵于利禄的高人风采,形成了孤贞高洁、空静超逸、随缘适运的人格特征。与这种人格相对应,其诗歌形成了清远、空灵、自然、飘逸的风格,达到了人格和诗歌风格的完美融合。  
其他文献
乔纳森·卡勒是二十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之一。作为一个文学研究理论“多面手”,卡勒见证并参与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研究的变迁,其自身的学术
作为齐梁文学的领袖人物,沈约在中国古代诗歌由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自觉注意格律和声韵的近体诗转变这一过程中,始终居于中心地位,指导并实践着当时的诗歌创作。因此,沈约其人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