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病理学规律与影像学特征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kong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胶质瘢痕(glial scar)的形成是慢性SCI的特征之一,并且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障碍的重要原因,脊髓损伤如脊髓挫伤后反应性胶质化(reactive gliosis),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慢性期的主要病变之一,这种反应性胶质化,将坏死组织与脊髓隔离,并使前者液化形成囊腔,一方面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害,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轴突再生。如何在移植治疗中判断切除胶质瘢痕的时机与范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以往的研究对胶质瘢痕的空间分布特征缺乏研究,目前也无切除胶质瘢痕的适宜方法。本研究拟制备打击伤SCI模型,观察SCI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表现及大鼠慢性SCI胶质瘢痕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希望能发现胶质瘢痕分布规律,为彻底去除胶质瘢痕提供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犬为脊髓打击伤模型的损伤能量为30g×15cm,重点对SCI后组织学与影像学变化对比观察,观察SCI影像学变化的病理基础;采用SD大鼠为脊髓打击伤模型的损伤能量为30g×5cm,以组织学、神经运动功能评分、诱发电位测试、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BDA顺行神经纤维示踪、TMR与HRP逆行神经纤维示踪等方法进行观察,且大鼠所有标本均采用恒冷箱矢状纵行切片,每个脊髓标本切片100张,脊髓全部标本10套均进行不同染色观察,每张载玻上每两张切片间隔200μm,每张切片均能观察到损伤区及损伤区两端5mm内残留组织,经普通光学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图像拼接,观察损伤区胶质瘢痕分布的形成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胶质瘢痕厚度及胶质瘢痕区轴突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关系。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CI后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在SCI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表达、分布,并分别与NF免疫荧光双标观察SCI后损伤区范围神经再生内在修复能力变化规律,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在损伤区分布及其与轴突再生的相互关系。3.脊髓损伤大鼠在伤后8周采用BDA顺行神经纤维示踪、TMR与HRP逆行神经纤维示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NF与GFAP荧光双标方法,在矢状纵切片不同部
其他文献
对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在理论上进行阐释·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行为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其主要功能包括:教育功
根据素质教育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教学原则来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是当前教师的首要任务。换言之,教师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下不仅要对学
目的:通过评价血液常规检验项目的测量不确定度,使临床检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利用实验室内部的分析仪器日常工作中得到的复现性和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问比对结果,分析
蓝斑(Locus Coeruleus, LC)核团主要含有去甲肾上腺素(NA)神经元并且投射到中枢神经系统的大部分区域。然而,有关NA如何从蓝斑神经元释放却知之甚少。本学位工作联合电化学记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黏附、增殖与迁移是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血管重塑性疾病的细胞病理学基础。多种生长因子和细
由于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是技术复杂、难度极大的一种手术,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还未有腹腔镜下肝尾状叶切除术的临床报道。本研究试图通过应用解剖学、影像学、动物实验
【正】 宋代的人口统计原则,在宋人编撰的史册中并无明确的记载,以致迄今尚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根据史册所载,宋代户口统计数字,大多平均每户只有两口左右,这在中国历
从传统家庭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新内涵,以及STEM教育理念在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层面与家庭教育间的关联出发,结合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等理论,探讨“STEM+教育”和家
螺栓连接作为机械设备中重要的连接部件,在振动、冲击等环境中,易出现松动失效,从而制约了机械连接结构向高安全、高可靠性、长寿命方向发展。鉴于螺栓连接的重要性,对其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