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胶质瘢痕(glial scar)的形成是慢性SCI的特征之一,并且是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障碍的重要原因,脊髓损伤如脊髓挫伤后反应性胶质化(reactive gliosis),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慢性期的主要病变之一,这种反应性胶质化,将坏死组织与脊髓隔离,并使前者液化形成囊腔,一方面阻止脊髓的继发性损害,另一方面也阻碍了轴突再生。如何在移植治疗中判断切除胶质瘢痕的时机与范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以往的研究对胶质瘢痕的空间分布特征缺乏研究,目前也无切除胶质瘢痕的适宜方法。本研究拟制备打击伤SCI模型,观察SCI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表现及大鼠慢性SCI胶质瘢痕的时间与空间分布,希望能发现胶质瘢痕分布规律,为彻底去除胶质瘢痕提供形态学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犬为脊髓打击伤模型的损伤能量为30g×15cm,重点对SCI后组织学与影像学变化对比观察,观察SCI影像学变化的病理基础;采用SD大鼠为脊髓打击伤模型的损伤能量为30g×5cm,以组织学、神经运动功能评分、诱发电位测试、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记、BDA顺行神经纤维示踪、TMR与HRP逆行神经纤维示踪等方法进行观察,且大鼠所有标本均采用恒冷箱矢状纵行切片,每个脊髓标本切片100张,脊髓全部标本10套均进行不同染色观察,每张载玻上每两张切片间隔200μm,每张切片均能观察到损伤区及损伤区两端5mm内残留组织,经普通光学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进行图像拼接,观察损伤区胶质瘢痕分布的形成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胶质瘢痕厚度及胶质瘢痕区轴突与星形胶质细胞的空间关系。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CI后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与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在SCI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的表达、分布,并分别与NF免疫荧光双标观察SCI后损伤区范围神经再生内在修复能力变化规律,轴突生长抑制因子nogo在损伤区分布及其与轴突再生的相互关系。3.脊髓损伤大鼠在伤后8周采用BDA顺行神经纤维示踪、TMR与HRP逆行神经纤维示踪结合免疫荧光组织化学、NF与GFAP荧光双标方法,在矢状纵切片不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