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分析乡村聚落已有的分布规律,探讨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聚落演变与优化规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突破口之一。乡村聚落是河南省广大平原农区的发展载体。研究河南省平原农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对于推进河南省城镇化建设以及提升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意义重大。本文以地处河南省北部的新乡市延津县为例,运用统计分析、GIS空间分析、景观分析等多种方法,从聚落分布格局、规模演变、形态演变、空间结构、影响因素、演变阶段等方面对聚落变化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聚落规模小但差异较大。聚落的平均人口规模为1278,最大村庄人口达5532,最小村庄人口为175,相差32倍。聚落用地规模分布与人口规模分布相似,小规模聚落占主体地位,平均斑块面积32.48公顷,面积小于10公顷的聚落斑块占总数的20%,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只有7个。现状聚落和研究时段内增加的聚落呈现离道路越近分布越多的格局,但是聚落分布与距离乡镇的远近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2、县域聚落规模扩展明显。1972-2013年聚落总规模扩展了近3倍。1972-1990年聚落规模增加较1990-2013年多,但扩展强度相差较小,在0.2%左右。从整个研究时段看,各乡镇聚落面积变动情况较为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呈现以县城为中心向外递减的圈层结构。聚落面积增长大的行政村集中分布在道路、乡镇、产业集聚区周围。用齐夫指数和分形维数的变化衡量聚落规模分布的变化。齐夫指数的变化表明1972-1990年,较低位序聚落增长较快;1990-2013年,高位序聚落增长较快;聚落位序-规模曲线随时间向外推移,聚落规模分布整体上趋于均衡,高位序聚落规模优势有所下降。分形维数呈增加趋势并接近于1,表明1972年以来研究区聚落规模分布逐渐趋向于均衡,表现为中间位序和较低位序的斑块数量增多,较大的聚落斑块数量相对减少。聚落规模等级的变化表现为最高等级聚落的出现、中等级别聚落的增加、最低等级聚落的持续减少。低等级聚落升级为较高级别聚落,但因为县城聚落的绝对优势,最高等级聚落数量没有增加。总体来看,县域聚落规模等级结构由以小聚落为主逐渐向以中等聚落为主演变。3、景观格局指数显示,研究时段内县域聚落斑块数量减少,最大斑块指数增大,斑块平均最近距离逐渐变大,平均形状指数持续变大但总体看斑块形状较为规则。绝大部分聚落均持续扩展,根据斑块扩展方向将聚落扩展分为四周扩展、整合扩展、沿道路扩展、新增四种类型,平原县域聚落扩展以四周扩展为主。4、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行政中心分析乡镇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同时与乡镇几何中心和聚落分布中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乡镇之间作用力较小,布局分散且相对均匀。聚落分布中心与几何中心较为吻合,与行政中心相距较远,表明乡镇地区对聚落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5、人口增长、家庭规模小型化带来居住需求的增加;经济发展给村民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了可能;交通条件的改善引起聚落向道路集中布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聚落的进一步扩展;政府政策的实施使聚落脱离原有的扩展规律,如居民的集中搬迁居住或聚落用地的新增;规划管理的缺失导致土地浪费现象多有发生。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乡村聚落的演变,引起聚落的扩展、形态和格局的不断变化,并最终促使聚落分布和空间布局适应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6、依据聚落规模、空间形态的变化特征将聚落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平原农区的聚落发展经历了均匀分布、差异化发展、均衡布局阶段,聚落从原有均质条件下的均匀分布向更为均衡合理的聚落斑块规模大数量少距离远的状态演化。平原农区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集约节约土地的潜力地区。